近代名医--王大经
王大经,字若愚,北京市人,生于1915年,卒于1990年。1935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曾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学习。建国后,1957年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9年,调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康复医院顾问等。
学术思想
王大经主张中医医结合。他常说,中医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不一定没有缺陷,而西医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但有其长处。他认为要想成为大医家一定要懂得所有要掌握的医疗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疑难病所困惑。他反对医学有派别,重视衷中参西。如在临床上,他发现西医诊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常与中医的厥症表现相似,于是他采用中医治疗厥症的理论治疗此病,疗效满意。
他反对中医盲目地与西医结合,认为首先要学习好中医,然后再学西医。他反对学生在刚开始学中医时就学西医,这样的话,中医学不好,西医也学不好。他反对现在的中医教育模式,认为中医药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因为现在西医学发展得很快,中医、西医一起学习容易被西医覆盖。中医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存在,中医不应该像西医一样,从实验室里造药,因为中医的实践性很强,要靠临床。
临床经验
王大经提出湿是痹症的主因。他通过临床实践,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特点,提出了湿是痹症之主因的病因学认识。他认为湿易与寒、热相夹杂,寒湿、湿热蕴久便可形成湿毒,而其病之本在于阳虚,肾气不足,寒湿外侵而骨痿筋挛。在治疗上,类风湿活动期,湿热化毒,应急则治标,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湿解毒的方法。对于寒湿为主者,则以温阳化湿、搜剔络邪为主。病情稳定后,采用培本固肾、养血通络治疗。在用药方面,王大经有其独到经验。比如附子,他常用15~60g,认为痹症需要温阳,这时使用大量附子机体自然可以接受。他说治病要讲求出奇制胜,一味稳重有时会延误病情。当然,在运用有毒药物时,他也很注重药与药之间的配伍。他说很多人不敢运用附子,即使是应用也很少量,是因为没有掌握好药物的配伍。例如临床上,他把附子与熟地同用,这样熟地可以去附子之刚,附子可以除熟地之腻。服附子有心慌者,配熟地即可免除。
王大经运用中医理论,采用补益肝肾,调和气血,除湿解毒,和血化瘀,调理经气等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和脊髓蛛网膜炎、脊髓空洞证、脱髓病、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氏综合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帕金森氏病等多种神经内科疾病,探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提高了对这类疑难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后世影响
王大经在从医的后30年里,对结缔组织病和神经内科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临床研究,并且有很大的成果,为中医治疗这方面的疾病提供了绳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