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穴位贴敷治疗风湿痹病
风湿痹病(西医称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采用新鲜毛茛捣烂穴位贴敷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验方:取新鲜中草药毛茛捣烂做成重5克、直径约0.85厘米、厚度为0.21厘米的薄饼。敷于相应穴位(上肢疼痛取外关穴,下肢疼痛取膝眼、膝阳关穴)上,用绷带包扎固定。皮肤有灼热感时(约6~8小时),揭开敷料,以贴敷处皮肤呈红色逐渐隆起水泡为宜(如无泡需继续贴敷至有水泡为止)。水泡呈饱和状态后,以75%酒精给泡面常规消毒,三棱针挑穿水泡,然后用棉球棒轻轻挤压水泡,使泡内体液外流,再用消毒纱布覆盖,每天挤压1~2次,至体液呈干性为止。约7~8天后自愈。
风湿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中医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目前多指肢体的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中药贴敷疗法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穴位敷贴有利于气血流通,刺激经络腧穴,促使药物随穴入经络归脏腑,增强脏器组织功能。根据中医经络之理论,循经取穴,通过药物的气味透过皮部、络脉、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可祛邪,拔毒气外出;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挫折五郁之气,而达到整体治疗的效果,具有内外一贯之妙,可收穴效、药效的双重效应。
本方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脊椎肥大。本方穴位贴敷治疗风湿病偏寒证型有较好疗效,对有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者均有明显缓解作用。贴药后不仅可使关节局部症状改善,也可改善免疫,令全身防御机能增强。但是本药有毒,不可误用内服,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以起泡为度,一般不能超过8小时。起泡后勿使皮肤擦破,以防感染。水泡大时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涂以碘氟消毒。
典型病例:王某,女,41岁。患者两膝关节疼痛4年余,每遇天气变化或劳累过度则疼痛加剧。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给予针灸、膏药外敷、中药泡酒内服等治疗,效果不佳。采用上法敷双侧膝阳关穴,1次痊愈。半年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毛茛穴 穴位贴敷 风湿痹病 温经散寒 通络止痛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