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粥之参苓粥
【粥方组成】人参3~5克(或党参15~20克),白茯苓15~20克,生姜3~5克,梗米2两。
【功效主治】益气补虚,健脾养胃。适用于气虚体弱,脾胃不足,倦怠无力,面色?白,饮食减少,食欲不振,反冒呕吐,大便稀薄等症。
【煮制方法】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为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煎取药汁,后冉煎取汁,将一、二煎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同梗米煮粥服食。
【粥义解说】参苓粥是适用于脾胃虚弱的药粥方,对脾胃不足所引起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有很好的作用。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薄弱,中气虚羸,就不能充分地摄取食物,吸收营养,久而久之,必导致赢瘦体弱。方中人参据近代临床报道:对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过低者,服人参后可见胃纳增加,症状减轻或消失。也有人报导:人参可使慢性胃炎病人胃病消失,食欲增强,大便正常。在祖国医学文献《珍珠囊》中说,它能“补胃气”,《日华子本草》称“调中治气,消食开胃”。《本草汇言》中载:“人参补气生血,脾胃衰薄,饮食减常,或吐或呕,用之以和中而健脾”等。茯苓味甘性平,有益脾和胃,利水渗湿的作用。元朝医家王好古称茯苓能“益脾胃”;《药性论》中说:获笭“开胃,止呕逆”。与人参,梗米煮粥,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少,便溏等症,很有效验。
生姜是人们常用以解除腥秽的调昧品,又是一味暖胃散寒、温中止呕良药,与参苓作粥,对脾胃虚寒,泛吐清水,胃部隐隐冷痛,喜按喜暧的胃寒病,颇有裨益。
参芩粥出自宋《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八·食治门》中,书中载:“治伤寒,胃气不和,全不思食,日渐虚羸,参苓粥方。人参剉一两,白茯苓去黑皮剉半两,梗米净洗二合,生姜切片二钱,上四味,先将人参茯苓生姜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渣下米煮作粥,临熟时下鸡子白一枚及盐少许,搅均匀,空心食之”。但在临床上的应用,不一定限于“伤寒”即外感温热病后,只要是脾胃气虚的慢性病人均可食用。
【注意事项】参苓粥是个和缓的调理脾胃方,对脾胃气虚以及胃寒病人,一年四季均可间断常服。今每天早晚两顿空腹温热食用。
【来源】《圣济总录》
【参考资料】
《食医心鉴·小儿诸病食治诸方》:“治小儿肠胃虚冷,呕吐及痢,惊啼,人参粥方。人参、茯苓各三分,麦门冬四分,红米一合,上以水一升半煎三味取汁七合,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寿亲养老新书·卷二·食治方》:“人参粥,人参半两为末,生姜取汁半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入粟米一合,煮为稀粥,觉饥即食之,治反胃吐酸水。”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参苓粥 补气药粥 益气补虚 健脾养胃 气虚体弱 脾胃不足 人参 白茯苓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补气药粥之红薯粥 下一篇:补气药粥之补虚正气粥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