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和胃与调肝同治
肝脾之论,《难经》《金匮要略》已有论述,后世于此多有发挥。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醒胃必先制肝”“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论,王旭高《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二》曰:“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李冠仙《知医必辨·论肝气》有:“肝一病即延及他脏”等。可见,肝脾同治论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总结《金匮要略》及后世之说,提出多数脾胃病需健脾和胃与调肝同治,方能提高疗效。临证多以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汤加减,在辨证基础上随证多加用橘叶、砂仁、佛手、香橼、八月札、铁树叶等肝脾同理之品。对于肝病及胃证,成肇仁遵叶天士“苦辛泄降,少佐酸味”的治法,喜用黄连、干姜、枳壳、白芍。对于肝胃热盛者,喜加黄连、连翘,戴原礼谓“诸寒药皆凝涩,唯有黄连不凝涩”。同时,治胃则宜以通降为主,药用枳壳、厚朴。然治肝则分柔肝、凉肝、清肝、疏肝。柔肝用当归、白芍、枣仁、蛤粉炒阿胶珠、枸杞子;凉肝用蒲公英;清肝用浙贝、炒栀子、丹皮;疏肝用柴胡、川芎、白蒺藜、橘叶、炒川楝子、香附。
肝胃不和验案
李某,男,65岁,2018年3月25日初诊。主诉右胁连胃脘痞胀不适3月,伴反酸、纳差、大便先干后稀,舌淡胖苔白,脉弦滑。B超示:胆囊息肉0.4毫米。
处方:柴胡10克,白芍30克,炒枳壳10克,太子参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广木香6克,砂仁6克,元胡12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焦三仙各15克,炙甘草6克。七付。服药后诸证明显减轻,胃口佳,舌脉同上,守上方加乌梅15克,炙僵蚕10克。
按:胁为肝经所过之处,胃脘为脾胃之居所,脉象弦滑,故本案患者为典型的肝脾不和证。方以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汤、左金丸为主。二诊时加乌僵散消胆囊息肉。
肝脾方药大意
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同属肝脾同理之剂,观其方药多以当归、白芍养肝疏肝合柴胡疏肝、升肝气为主,参以柴胡疏肝散方义。
柴胡疏肝气、升肝气之论,成肇仁认为以张锡纯和费伯雄论述最详。如:张锡纯认为升肝之用,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费伯雄解郁合欢汤取柴胡与沉香相配,是取升降之义,辅以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枳实、枳壳行气。再观刘完素芍药散、费伯雄调荣敛肝汤、王清任可保立苏汤等发挥,知补肝多用当归、白芍加酸枣仁、枸杞子、阿胶等,敛肝则于补肝再加五味子,于此或可明了治疗肝脾方药大意。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成肇仁 湖北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 健脾和胃 调肝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孙桂芝对肿瘤病因的认识 下一篇:国医大师梅国强:从少阳论治湿热病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