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燥湿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及毛脉吴茱萸未成熟果实,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
吴茱萸以温中燥湿见长,李时珍谓:“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本草纲目》)缪希雍:“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实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吴茱萸辛温暖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本草经疏》)陈士铎:“吴茱萸入四神丸以治肾泄,非用以祛寒耶?然而四神丸中用吴茱萸者,非用以祛寒也,亦借其性燥以祛湿耳。夫肾恶燥,而泻久肾正苦湿也,吴茱萸正喜其燥以投肾之欢,入肾脏之中逐其水而外走于膀胱,不走于大肠也。”(《本草新编》)苏廷琬:“(吴茱萸)畅水中之覆阳,降土中之滞阴,因寒成湿,能偕辛温取效;因湿化热,可同苦寒奏功。”(《药品明辨》)赵其光:“吴茱萸是肝肺之气味,何以又温中?仲景治阳明食谷欲呕及干呕吐涎沫悉用之,盖肝寒化风必犯中土,未有肝不安而能和胃者。”(《本草求原》)
用于寒凝湿滞诸痛证
吴茱萸辛苦性热而燥,长于散寒燥湿止痛,用于寒凝湿滞诸痛证。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多与干姜、桂枝、木香配伍,以温是散寒,理气止痛,如《圣济总录》茱萸丸、吴茱萸汤;治肝胃虚寒,肝气挟寒饮上逆的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常与人参、生姜配用,以温肝暖胃,降逆止呕,如《伤寒论》吴茱萸汤;治厥阴中寒,小腹痛甚,常与干姜、附子、甘草同用,以暖肝散寒止痛,如《简明医彀》茱萸四逆汤;治下焦寒湿所致的疝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同用,如《证治准绳》导气汤;治妇人胞宫寒冷,经行腹痛,又常与当归、艾叶、香附同用,以温暖胞宫,散寒调经,如《寿世保元》艾附暖宫汤;用于寒湿脚气肿痛不可忍者,每伍木瓜以解郁滞,除寒湿,如《证治准绳》吴萸木瓜汤;若脚气入腹,困闷腹胀者,可与苏叶、木瓜、槟榔等散寒舒筋、下气祛湿药合用如《朱氏集验方》鸡鸣散。
用于呕吐吞酸证
吴茱萸能疏肝下气,常用于肝胃不和的呕吐、吞酸。偏寒者,可单用,或与干姜等等温是药同用;若肝郁化火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常与黄连配伍,重用黄连泻火,少佐吴茱萸开郁散结,如《丹溪心法》左金丸。
用于泄泻、痢疾
吴茱萸入脾肾,有温中止泻之功,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常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协同补骨脂温补脾肾,如《内科摘要》四神丸;若寒热错杂,下痢腹痛常与黄连、白芍共用如《局方》戊己丸。
此外,吴茱萸单味煎服,有杀虫作用,可治蛲虫病。本品研末荆调外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口舌生疮及高血压病;外敷脐部,可温里散寒——治呕吐、泄泻。配乌贼骨、硫黄研末掺之,治皮肤湿疹。
吴茱萸内服:煎汤2~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
吴茱萸不宜多服久服,无寒湿滞气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温中燥湿 吴茱萸 寒凝湿滞 呕吐吞酸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从脾胃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下一篇:水饮之邪变幻莫测 临证还需动态辨治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images/zyz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