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朵馥馥栀子花
栀子花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绽放,经历长时间的含苞期,其绽放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正如诗人所描写的那样:“艳春不露,绿簇一身素。夏日骄阳甘露沐,银朵芳香馥馥。”栀子叶色亮绿,四季常青,花大洁白,芳香素雅,格外清丽可爱,人们常常将它用于阶前、池畔和路旁配置或盆栽观赏。
秦汉以前,栀子成为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主要是因为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红花酸。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的黄色就是以栀子染色获得的。《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因其在染纺业中的重要性,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但栀子染黄不耐日晒,因此自宋以后染黄又被槐花部分取代。
或许人们了解最多的是栀子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清肝明目、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今年4月20日,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将“栀子”作为地区药用植物搬上邮票。该套邮票由吕泽强先生设计,在浅蓝色背景衬托下,两瓣绿色的栀子折枝,一枝上是盛开的洁白栀子花,另一枝上则是椭圆形的黄色栀子果,花、果遥相呼应。
其实,栀子并不只是澳门地区的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用此药材,国家早已将其列入第1批药食两用资源。
从其食用性来说,民间有“凉拌栀子花”:将栀子花洗净放入沸水中,煮一沸捞出沥水,晾凉后撒上葱花、姜丝,浇入香油、老醋,酌放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此菜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痈肿、肠风下血等病症。也有“栀子花茶”:将栀子花朵烘干后,饮用时直接用热水冲泡,可加入冰糖、蜂蜜等增加甜味。其他还有栀子蛋花、栀子花炒韭菜、栀子花炒小竹笋等,既是食物,也能发挥清热养胃、宽肠利气的保健作用。
从其药用性来讲,栀子花、果、叶和根均可入药。中医上以果实栀子入药为主,其性寒、味苦,入心、肝、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烧、心烦不眠、实火牙痛、口舌生疮、吐血、眼结膜炎、疮疡肿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蚕豆病、尿血;外用治外伤出血、扭挫伤。《本草纲目》称其“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栀子也有使用禁忌证,如脾胃虚寒、容易腹泻之人不宜使用。
栀子花能入血分而清邪热,亦能宽肠通便。栀子根味苦、性寒,入肝、胆、胃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传染性肝炎、痢疾、跌打损伤、风火牙痛等。栀子叶能活血消肿、清热解毒,外用可主治跌打损伤、疔毒、痔疮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栀子花 清热泻火 清热利湿 凉血止血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夏至杨梅满山红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