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
1926年前后,有一批台湾籍医生前来福建龙溪、龙海开业行医,如石码的谢忠信、黄德川、林良朋、林亦惠,海澄的许丕峰,浮宫的许丕丞,海沧的史介青,以及分散于各农村集镇的台籍医生,他们都为龙溪、龙海人民进行过救死扶伤的工作。这些台籍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有的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如台湾籍医生王辉森大夫,在海澄行医期间,及时把自己在诊病过程中获得的重要情况通报给当地党组织。1938年5月,日本占领厦门后,国民党当局下令逮捕全部居留大陆的台湾籍民。仅石码镇被逮捕者就有20多户59人,其中林亦惠、谢忠信、黄德川、林良朋等医生都遭逮捕并押解连城转入崇安“台湾人集中营”,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才获释放。
20世纪30年代初,台湾医师吕耀唐客居福州行医时,应用枯痔药条秘方治疗内痔收到良好疗效,仿效者不乏人在,对福建中医药治疗痔疮的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此时期大陆中医师赴台湾地区行医者,亦不乏其人。早期的如:林培因(1877~1938年),讳肇研,号培因,福鼎沙埕镇人,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进取福鼎县学第九名,后矢志攻读岐黄医术,曾受业于6位老医生,尽得医术奥秘,就诊者络绎不绝,40岁时(1917年),受邀赴台湾,在台北市悬壶数载,门庭若市,震动全台。
20世纪40年代,赴台湾地区行医者较多。举例如下:
许汝南(1888~1949年),字耀川,自幼接受父辈传授医药知识,21岁旅居新加坡,拜田伯良先生(诏安县人)为师,学成回家乡。因其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而名扬县内外。40年代赴台湾,1946年任台湾省台南市中医公会会长;1947年又回故里。
黄海晏,字河清,诏安人,出身中医世家。随父攻读医书。20世纪30年代赴台。1947年参加考试院中医师特种考试及格。开设寿元中医义诊所。曾任考试院典试委员、中国医药研究所研究委员,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台湾中国针灸学会顾问等职。
海峡两岸中医药界人士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两岸中医药学的发展,并成为发展当地中医药事业的骨干。
中药材交流
近代海峡两岸中药材的交流主要是依托两岸经贸活动而进行的。
民国时期,福州是福建省最大的土特产出口及对台口岸,是闽东、闽北以及闽南部分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品,如山西省供给的兽皮和毛皮,从山东省、天津及沿海其他各地以木船运来的蔬菜和药材,来自琉球岛的贡舶输入干鱼、鱼翅、冲燕窝、酒、海参等。福州口岸主要输出茶叶、樟脑、木材、纸、药材、香菇、干鲜果等。
当时厦门的进出口贸易主要由当地的十途郊经营,即洋郊、北郊、匹头郊、茶郊、泉郊、药郊等。药郊从事药材进出口贸易,同时兼办各种海产物,可分为洋货行及药材行。洋货行为主的商号输入的货物有洋参、燕窝、鹿茸、高丽参、鲍鱼、海参、肉桂、龙涎香、琥珀、熊胆、牛黄等,主要从香港输入,供给漳、泉等地。药材行的商号办理的货物有肉桂、珍珠、琥珀、牛黄、犀角等,均从新加坡、安南、淡水等地输入。
抗战期间,由于福州、厦门两大港口遭受封锁,对外贸易的进行便转移至三都澳、漳州石码、泉州、涵江、海口、沙埕等港口。如厦门沦陷后,闽南各县进出口货物分散于漳州泉州两地。出口货物是纸类、竹品、药材、杂物等。从海峡两岸的贸易内容来看,中药材是这一时期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规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