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
1911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的发展颇为艰辛与困难。但不论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或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或在日本占领台湾地区期间,都未能阻挡两岸同胞对祖国传统医药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他们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奋力的抗争。虽然中医药发展面临空前的困难,但是,海峡两岸中医界同仁仍然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两岸中医药交流不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也体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医缘与药缘。
民国时期(1911~1949年),不论在大陆,或在台湾,中医学的发展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时刻。面对当局各种倒行逆施的政策,海峡两岸中医界同仁,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奋力的抗争与交流,并且竭力地传承与发展中医学。
时代背景
1911年至1949年,不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中医学的发展都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竭力主张废弃中医药。1914年,袁世凯提出“废止中医,不用中药”,汪精卫则主张“不但国医一律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应限令歇业”。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对中医药也是采取废止政策。尽管在各地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下,当局取消了废止中医议案,但1936年,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中医条例》仍充满着歧视的内容。由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的政策,使得大陆中医发展遭到严重摧残。
1895年的甲午战争,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了永久霸占台湾,消除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观念,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各种“改革”。其中对中医采取自然淘汰制管理,即举办一次考试后不再许可的方式,使中医因死亡老残而自然逐年减少。因此,在日本侵台初期,曾对台中医师进行过一次考试,然后颁发许可证,并规定了许多限制;继而对中医采取扼杀、取缔政策,对具备行医资格的中医师,不发给执照,不准行医。据1897年的统计,土人医1070人,包括汉医1046人、洋医24人;而至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时,台湾持有从事中医执业许可证者仅97人,台湾地区中医药事业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摧残。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都受到极大的摧残与限制,但是这些未能阻挡中华民族对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宏扬,海峡两岸中医药的交流仍然不断。
中医教育交流
20世纪30年代,大陆中医药界一些团体与个人不顾当局的阻挠,相继兴办中医学校,力争中医学校加入教育系统,如上海有上海国医学校、中国医学院等;福州有私立福州中医专门学校、福州中医学社等;厦门有厦门国医专门学校等。这些中医学校的创办,吸引了大批有志于中医药发展的同仁,也吸引了许多台胞来大陆学习中医药。
在台湾,面对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广大台胞一刻也没有停止反抗日本文化殖民统治的斗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同日本殖民主义者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以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台湾本土文化。许多台胞甚至不畏艰辛,回到祖国大陆学习汉语、学习中医。当时广州、厦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大学生中均有不少台湾籍学生。其中到上海国医学院学习中医的台胞有苏丰任、蔡荣华、钟金枝等;在吴瑞甫主办的厦门国医专门学校里学习中医药的有叶振成等。这些台胞通过学习中医药,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祖国传统医药的认同与传承,也体现了祖国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医事人员交流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界人士交往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没有中断。日本占领台湾,使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