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笔下的本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文化昌盛,中外医学交流繁荣的年代,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岁月,众多的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和鸿文巨著。他们的作品除了文学外,常常涉及到医学理论、养生学、本草学等内容。这些文医并茂的科学文化资料,对中医学的传承,起了很好的作用。兹将由唐代文化名人编撰的本草书籍作一简介。
广文馆博士的《胡本草》
郑虔,字弱齐,唐天宝初,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官任协律郎,迁广文馆博士。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精通地理、兵法。对诗、书画有高深的造诣,唐玄宗称他为“郑虔三绝”。他所写的文章,结构严谨,言简意赅,优美动听。
郑虔与杜甫是挚友。至绍二年,郑虔因私撰国史罪被谪台州,杜甫撰《送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于诗》以送别:“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心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别,九重泉路尽交期。”声声泪,句句情,把相思之情寄托在“九泉路上”。多年后,杜甫在泰州得知郑虔为广文馆博士消息时,感概之,作《有所思》以志。
《新唐书·艺文列传·郑虔传》记载:郑虔好医学,尤喜搜集历代有关药物治病的文献资料,常采集中草药为人治病。时有胡人慕其书画,虔每以书画交换药品。在唐玄宗欲往西子国求灵药,监察御史杨范臣进谏“胡药之性,中国多不能知。”的影响下,郑虔进一步搜集整理胡中(胡中,泛指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药物和应用经验,写成专门讨论胡药的本草著作《胡本草》七卷,为后世研究外来药留下了宝贵资料。
银青光禄大夫的《食疗本草》
孟诜,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卒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据《旧唐书·列传》和《德平县志·人物志》载:孟诜,汝州梁人,寄籍平昌,孟子三十一代孙。
唐代神龙年间,孟诜告老还乡,居于伊阳山中,采集药物,精心炮制,以食药养生。孟诜虽年已高,仍鹤发童颜,力如壮年,有人请教他养生之道,他说:“若能保生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
唐朝景元年(710年)睿宗(李旦)即位,遣人召孟诜入朝为官。孟诜以年老固辞。李旦不忘旧好,赐锦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每年春、秋二季按时送给羊、酒、糜粥,以示优怀。孟诜享年93岁,无疾而终。
孟诜 在伊阳山期间,采集药物200余种,分论其食性,功用,记述禁忌,鉴别异同,再结合自己食用经验和探索所得的养生方剂,编成《补养方》三卷。后经张鼎增补,更名为《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原书已佚。其帙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清·光绪三十三年,英人斯坦因在莫高窟发现五代人手抄本《食疗本草》残卷,上有石榴、芋等26种食药词条,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1930年,日本人中尾万三考察校订了该书,并写出《食疗本草考察》一文。
现存《食疗本草》分两编三卷,收录260种食药,归并了同类条文,更正疑误,收录许多唐初本草书未载的食药,阐明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学术观点,更体现了食药同源的思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波斯后裔词人的《海药本草》
李珣,字德润。晚唐四川桦州人(今四川三台)。妹舜弦,为前蜀王衍昭仪,珣曾以秀才预宾贡。传为波斯香药商人李苏沙的后裔,隋末随唐僖宗来华,以唐代国姓改李。
李珣,在文学上有一定造诣,爱医药,好诗章,著有《琼瑶集》,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据《国史经籍志》载,李珣晚年隐居岭南,并游历江苏、浙江等地,对一些海舶运载而来的国外药品多所接触,且家庭常年从事香药贸易,对海药的性味、功用有较多的了解。于是,他以《新修本草》为体例,参考书籍40余种,撰写了《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胡本草 食疗本草 海药本草 药谱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