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养生法则
现在已经是中伏了,各地气温居高不下,而且有些地方潮湿闷热,让人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里,生理与心理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对此我们向大家介绍清热消暑的饮食来调理,轻轻松松度过伏天。
健脾
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阴阳失调,容易出现疲劳和脾胃不和的症状。同时,天热人们喜欢喝冷饮,水喝多了,使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引起食欲不振等。夏天的“湿”和“热”是导致人们发病的根源。中医讲的“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也是三伏天养生的重要环节。
健脾可以多吃豆类,如绿豆、赤小豆、白扁豆等。薏米也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鸭肉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因而冬瓜薏米煲老鸭是三伏天不错的祛暑健脾利湿的汤品。脾胃虚寒的人群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养脾,但同时需要注意不要因天气热而摄入过多凉性食物或者冷饮,否则就会“伤上加伤”。无论是饮料还是汤水,除了不要太冷外,也不能太热,最好都以温的为宜。另外,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如果怕汤水过于寒凉伤脾胃,也可以适当加些姜来“和胃”。
开胃
三伏天天气炎热,加上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们频繁在室外的高温环境和室内的低温环境中往返,机体调节不过来,容易中暑或感冒。另外,旺盛的阳气除了容易带来不适之外,还会导致火气上升,出现心情焦躁、容易冲动、失眠等症状,因而清热消暑是夏季食补的必备功课。
清热消暑可以适当食“苦”,如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除了祛暑清热之外,还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健脾开胃。另外,也可以适当喝一些莲子汤、苦丁茶等带苦味的饮品。但苦味食物多属于寒凉,并非人人都适合,特别是脾胃虚寒的人群应该慎食。胃口不好的时候,还可以吃些“酸”,比如菜汤里加点醋,不仅开胃,还能预防肠道感染。在办公室可以喝自制的酸梅汤,放几粒乌梅泡开水就成。
保液
夏季出汗较多,容易失水。中医认为“气随汗出”,大汗不但损伤津液,也损气,让人出现困乏等状态,因此要注意减少外出和及时补水。
这个时间可以多进食汤、羹、粥等水分较多的食物,不但清淡促食欲,而且容易消化。时令瓜果都含有较多水分,可以多吃。比如西瓜,除了红瓤清甜可口,西瓜皮(绿衣)也有很好的清肺泻火功能,中医称之为“天然白虎汤”,可以解暑除烦止渴。而白色的瓜瓤还可入菜,美味又实惠。丝瓜也是夏天的时令菜,加些花蛤煮汤或清炒,都是不错的选择。
夏天因为消耗大,年老体弱者可能会更虚弱,可以服用西洋参、黄芪,再加一点麦冬煮水或泡水喝,起到补气提神的作用。小孩子因为运动量比较大,体力消耗大,要注意补充营养,多吃瘦肉、鸡蛋、牛奶等。餐与餐之间,还可以吃藕粉、百合粉、莲子粉等,既营养又健脾胃。
三款祛暑凉汤
清火喝“三花汤”:菊花、金银花和扁豆花,煮水当茶饮,适合易上火的人。
祛湿喝“三叶汤”:新鲜荷叶、新鲜藿香叶、新鲜玫瑰花瓣,煮水当茶饮,适合胃肠虚弱常闹肚子的人。
健脾喝“三豆汤”:绿豆、红豆、薏米,熬汤喝,清热解暑、祛湿健脾,适合大多数人群。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三伏天养生的保健方法 下一篇:芒种养生饮食餐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