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意中说出了秋日养生的道理。
秋季,尤其是晚秋时节,千树落英,草木凋零的自然环境和连绵秋雨、阴霾冷湿的天气,会给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带来郁闷、寂寞或迟暮之感,使人烦躁、伤感和思虑。这种不良的心理和情绪对人体健康是极为有害的。林黛玉曾赋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此诗把秋天描绘的萧瑟、凄凉和悲哀,也流露出了林黛玉触景生情、多愁善感的不良的负性情绪。
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悲秋与人体内激素变化导致的情绪感受密切相关。在大脑中有一个似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称为人体的“生物钟”,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悲伤感和昏昏欲睡,其分泌受昼夜自然规律的控制,白昼太阳光能抑制其分泌,故体内褪黑激素呈现“昼少夜多”的生物节律,使人白天工作,夜里睡眠。秋天后昼短夜长,日照减少,加上秋雨绵绵,天气阴冷,“一场秋雨一场寒”,光照不足使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由于“负反馈”作用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能振奋情绪的人体激素分泌减少,于是人体细胞极不活泼,新陈代谢相对减慢,人的情绪也就抑郁消沉、郁郁寡欢,有的甚至终日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医学上称之为“季节性情感障碍症”。所以在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之时,人们便发出悲秋凄凉的情绪,由此诱发种种疾患。为了消除“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客观影响,那就要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积极精神来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苏东坡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应看到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而去悲秋之感。宋代养生家陈直也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这里提示除了自我调节之外,对老年人悲秋,家人也应进行劝慰和宽解,慰其心,悦其意,这对稳定老年人的心怀是十分有益的。
秋高气爽,老年相聚,登高望远,自可使人心胸开阔,情志畅达。重阳前后,三五结伴,登山攀高,极目远眺,包揽奇观壮景,当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忧郁和惆怅便会烟消云散,从而扫除“悲秋”的消极影响,使自己始终充满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享受秋光,永葆身心健康。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