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传信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有非凡的造诣,而且对医药学也有深入研究,并为后世留下了一本有影响的方药专著——《传信方》。童年时代,刘禹锡体弱多病,曾受尽“针烙灌饵”之苦。他自称,每当见到同龄伙伴个个“武健可爱”时,就免不了为自己的羸弱之躯而羞愧。所以,他从小就有学医的愿望,对医药的兴趣促使他阅读了大量的医药书籍。
他在《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一文中说:“从世医号富于术者,借其书伏读之,得《小品方》,于群方为最古;又得《药对》,知本草所之自;考《素问》识荣卫经络百骸九窍之相成;学切脉以探表候。”这种勤勤恳恳的用心钻研丰富了他的医药知识,并且使他能用所学技能为亲属和朋友治病,还经常收到满意的效果。他还以“行乎门内,疾辄良已,家之婴儿,未尝诣医门求治”而自豪。
尽管刘禹锡最终未成为一个“职业医生”,还自谦是“行乎门内”,但从他所撰集的医方治病的记述中,有“前后试验数十人皆应”“此极神验,得力者数十人”等话来看,不难看出他并非对医术仅识其皮毛,而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刘禹锡对医学的主要贡献是编集了《传信方》一书,此书完成于元和十三年(818年)。他在自述撰集经过时说,在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时,与他在医药研究上志同道合的好友薛景晦,送给他一本薛氏自编的《古今集验方》。刘禹锡读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而薛氏写信也请刘禹锡将自己积累的医方及用过的验方拿出来交流。刘禹锡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于是就将行箧中积累的或经验证有效的50余方汇集成书,取名《传信方》。
“传信”一词颇为贴切,意思就是把自己所确信的东西传告给别人,此词出自《春秋》“信以传信”。《传信方》中每个方药“皆有所自”,大多数是来自民间有事迹可传的验方。比如“芦荟甘草治癣方”是刘禹锡在少年时从一卖草药摊上学来的;“葱涕治打仆损伤方”是从一位不知名的“军吏”那里学到的;“柳宗元救治三方”是从同僚挚友柳宗元那里获得的。这些方药不少经刘禹锡反复试用证明是有效的,正如他强调的:它们都是“一物足以了病者”的单方和验方。
《传信方》虽只收录了50余方,但涵盖了内、外、妇、儿、口腔、眼科等多科疾病,如腹痛、霍乱、脚气、痢疾、疔疮、月经病、虫咬伤等,这些都是当时的常见病。所收方药还具有廉(价廉)、验(有效)、便(易得)三个显著特点,如生姜治腹痛、牛蒡子根治热厥、山李子和野蔷薇根治口疳(口舌生疮或龋齿疼痛)、稻草灰治跌打损伤等。所用的药都是房前屋后、坡边沟旁易得易种的“贱药”,不用花钱或者花极少钱就能得到,因此这些方药深受劳苦大众喜爱。
《传信方》收录的验方临床价值较高,加之叙述严谨、言语生动,也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宋代著名的《图经本草》《证类本草》及明代《本草纲目》等医籍都引用过此书中的药方。有的验方还被《医心方》《东医宝鉴》等书所收载,《传信方》为中外医学交流也作出了贡献。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刘禹锡 传信方 诗文创作 医药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三七 三到七年方能医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