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具技法--腹针
概述
腹针是通过针刺腹部腧穴以调节脏腑功能失调而治疗疾病的方法。腹针治疗一般采用综合的取穴方法。包括循经取穴、定位取穴和八廓取穴三种,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组方,进行针刺治疗。
操作
腹针治疗应使用统一长度的毫针,以便于观察针刺不同的深度。毫针的长度应根据患者腹壁的厚度选择。手法要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
特效腹针疗法有严格的针刺顺序。在腹针治疗时,必需先刺调理脏腑之穴,再刺疏通经脉之穴,后刺定位之穴才能调整局部之气。
腹针操作示意图
适应症
腹针适应症广泛,以治疗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
(1)病程较短,因脏腑正气不足而致的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骨性关节炎、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病程较久,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
(3)临床各科常见病如:妇科感染、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荨麻疹、过敏性皮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4)内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女性乳腺增生;卵巢囊肿、性功能障碍;血栓痔等手术后镇痛;骨折固定后功能恢复等。
(5)疑难病如:产后风、肺纤维化等。
(6)其它经各种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欠佳的疾病。
注意事项
(1)由于腹针针刺腹部,因此,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等;肝、脾肿大引起的腹部静脉曲张;腹腔肿瘤;妊娠中、后期均应列为禁忌症。
(2)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施术时应谨慎为宜。
(3)肝、脾肿大者针刺两季肋部不宜针刺过深,避免刺伤脏器。
(4)腹针深刺不宜针刺过深。
特色穴
金河——在下腹部,气海穴旁开0.5寸。
主治:小儿腹股沟疝、腰痛、腰肌劳损、下肢无力、内分泌功能紊乱。
上风湿点——在上腹部,脐中上1.5寸,距前正中线旁开2.5寸(滑肉门穴旁开0.5寸,上0.5寸)。
主治:肘关节疼痛、肘臂麻木、肘屈伸不利。
上风湿外点——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旁开3寸(滑肉门穴旁开3寸或上风湿点穴下0.5寸外0.5寸)。
主治:腕关节疼痛、指关节疼痛、活动不利、麻木。
下风湿点——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距前正中线旁开2.5寸(气海穴旁开2.5寸或外陵穴下0.5寸外0.5寸)。
主治:膝关节痛、膝关节活动不利。
下风湿下点——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旁开3寸(石门穴旁开3寸或下风湿点穴下0.5寸外0.5寸)。
主治:小腿外侧疼痛、活动不利、踝关节痛、踝关节活动不利麻木。
名家经验
上、下风湿点是薄氏腹针的新穴。
双上风湿点,左侧主脾,右侧主肝。此穴从位置上应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途径。深刺可调理肝脾之气,既可舒肝养肝,又可理气和胃。临床用于肝失条达所引起的肝气不舒、胸胁胀痛;肝郁气滞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苦反酸;肝火上扬引起的头疼、耳聋等症。
双下风湿点,作用各有不同。左下风湿点主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深刺可通大肠、降肺气、除肺热。临床用于肺气壅塞咳喘、多痰,大便不通等。右下风湿点主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深刺可泻心肝实热,用于心肝火旺、心烦易怒、舌尖红、小便黄热等症。
风湿点的疏泄作用必须运用得当特别是双下风湿点,对体虚气弱、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可贸然使用,选用不当可引起泄泻,如出现此种症状,可及时温补关元、气海以壮其阳气。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