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外敷疗法
外敷疗法是中医外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外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及腧穴等部位可以吸收敷贴于局部的药物成分,发挥其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肿、蚀疮去腐、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外敷疗法可以将药物制成膏、丹、丸、散、糊、饼等不同剂型,所以应用起来非常方便,疗效也很显著。
1.实热型: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赤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
甘遂糊
【组成】甘遂3g。
【用法】将甘遂研末备用。将药末用姜汁调糊,贴于支沟、天枢上。以艾卷隔药熏灸。
【说明】一般于药后6~24小时气通排便。
大黄膏
【组成】大黄、玄明粉、生地、当归、枳实各32g、厚朴、陈皮、木香、槟榔、桃仁、红花各15g。
【用法】将以上药物研末调匀,入麻油熬,再以黄丹收膏。将药膏贴于神阙处。
【说明】每天换药1次。
蜗牛麝香糊
【组成】蜗牛连壳5~6个、麝香0.15g。
【用法】上药捣烂为糊。将以上药糊敷于神穴处。
【说明】每天换药1次。
2.气虚型:症见虽有便意,但每于临厕之时却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大便干硬,便后疲乏,面色晄白,神疲气怯。
芪香贴
【组成】黄芪5g、吴茱萸3g、木香5g、厚朴5g、白术5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姜汁调药末炒热后贴于足三里、神阙。
【说明】一般药后6-24小时气通排便。
葱姜饼
【组成】葱白50g(连须不洗,擦去泥)、生姜30g、食盐15g、淡豆鼓37粒。
【用法】混合捣融,制成圆饼。将制成的圆饼,放火上供热,置于穴上,绷带固定,冷后再换。
【说明】一般12~24小时气通自愈。
3.虚寒型:症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喜热怕冷,四肢不温,腹中冷痛。
葱醋糊
【组成】大葱适量、醋适量。
【用法】将大葱切碎捣烂,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将大葱糊敷于神阙。
【说明】每天敷芪3次,每次30~60分钟。
肉桂麝香粉
【组成】肉桂3g、麝香0.3g、食盐5g(炒)。
【用法】三味药混合辗为细末,为1次量。取药末撒于神阙内,以艾叶揉碎做成圆柱形,放药物上面,用火点燃灸之。
【说明】一般5~7壮即通。
注意
1.使用外敷疗法后,若局部出现的皮肤焮红,或起丘疹,或发生小疱,瘙痒异常,甚至溃烂等皮肤过敏的反应,或局部溃疡,脓水过多,淹渍疮口,浸淫皮肤,从而引起皮肤湿疮者,应及时停止外敷疗法。
2.外敷局部宜用绷带、纱布等固定药物,以免脱落。
3.对于在脐部进行外敷疗法时,应注意清洁脐部,如脐部有感染者禁用。敷药后注意脐部的反应,如出现红肿痒痛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将药物清洗干净,并停止治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