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杏疔病
学名 Prunus armeniaca L.属蔷薇科落叶小乔木。以杏仁入药。有小毒。具止咳、平喘宣肺润肠之功能。东北、华北、西北、河南、江苏、西藏均有栽培。
症状 杏疔病又称杏黄病、红肿病。主要为害新梢、叶片,也可为害花和果实。新梢染病节间缩短,其上叶片变黄,变厚,从叶柄开始向叶脉扩展,以后叶脉变为红褐色,叶肉呈暗绿色,变厚,并在叶正反两面散生许多小红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后期从小红点中涌出淡黄色孢子角,卷曲成短毛状或在叶面上混合成黄色胶层。叶片染病叶柄变短,变粗,基部肿胀,节间缩短。7月以后黄叶渐干枯,变为褐色,质地变硬,卷曲折合呈畸形。8月以后病叶变黑,质脆易碎,叶背面散生小黑点,即子囊壳。黑叶于树上经久不落,病枝结果少或不结果。花染病病花多不易开 放,花苞增大,花尊、花瓣不易脱落。果实染病生长停滞,果面生淡黄色病斑,生有红褐色小粒点,病果后期干缩脱落或挂在树上。
病原 Polystigma deformans Syd;称杏疔座霉,属于囊菌亚门真菌。子座生于叶内,扩散型,橙黄色,上生黑色圆点状性孢子器,大小239.4—378×163.8—352.8(μm)。性孢子线形,弯曲,单胞,无色,大小18.6—45.5×0.6—1.1(μm)。子囊壳近球形,大小239—327×252—315(μm)。子囊棍棒形,内生8个子囊孢子,大小91—112×12.4—16.5(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3一17×4—7(μm)。子囊孢子在水中很易萌发,经2小时可长出芽管,后生褐色薄膜或附着器侵入。子囊孢子的萌发力较易丧失。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春季从子囊壳中弹射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幼芽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随新叶生长在组织中蔓延;分生孢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子囊孢子在一年中只侵染一次,无再侵染。5月间出现症状,l0月间叶变黑,并在叶背产生子囊越冬。
防治方法
1、5—6月间及时剪除病叶、病梢,集中烧毁。
2、5月间摘除病芽、病叶,如果全面清除病枝病叶有困难的,可在杏树展叶期喷1:1.5: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保定农药厂)、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隔10—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效果良好,连续坚持数年可基本消灭或控制杏疗病为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