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青枯病
症状特点 姜青枯病俗称姜瘟或姜腐烂病。其症状特点是:病株地上部叶片呈凋萎状,缺光泽;茎基部变褐腐烂,有的仅残留纤维。地下块茎皮层变褐,内部姜肉变淡黄褐色,挤压切口可见从维管束部位渗出白色乳状液(菌脓,淘米水状),此有别于由真菌引致的姜根腐败病。挤压切口或切薄片用夹玻片法对光观察或镜检,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佐证。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细菌,称青枯假单胞杆状细菌〔Pseudomonassolanaeearum(Smith)Smith〕。病菌在根茎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带病姜种是本病主要的初侵染源,并可借姜种调运而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姜种长出的姜苗成为中心病株。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借助灌溉水、流水、地下害虫及雨水溅射来完成。细菌经由根茎伤口侵入,从薄壁组织进入维管束后迅速扩展,终致全株凋萎。高温多湿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土温变化激烈最易诱发流行。植地连作、地势低湿、土质粘重、中耕松土伤根多,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细肉姜比大肉姜较抗病。双排细肉姜(或称密轮细肉姜,广州)、义乌首姜、临平小型姜、新昌小型竹边姜和浙江铁杆青等品种较抗病;而单排大肉姜(或称疏轮大肉姜,广州)、金华元康姜、东阳大黄竹边姜则较感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高产良种。
2、无病地留种或精选健康种,单收单藏,贮窖做好消毒。
3、避免连作;选排水良好植地,高畦深沟栽培;增施石灰改良土壤酸性;合理间作或做好覆盖。
4、下种前精选姜种,剔除可疑种块。并抓好姜种消毒:用硫酸链霉素、新植霉素或卡那霉素500单位,浸种48小时;或77%可杀得(800~1 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800倍液),浸种6小时。姜种切口蘸草木灰后下种。
5、按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及早淋药预防控病。在姜苗出齐后,最迟于生长旺盛期前的“三马杈”时期(具2个侧枝)淋施5%硫酸铜,或5%漂白粉,或铜氨合剂5 00倍液,或7 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高锰酸钾600倍液,或77%可杀得8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600倍液,3~5次,隔7~15天1次,交替淋施,前密后疏。喷透淋足(每穴喷淋0.5~1千克)。除硫酸铜、漂白粉和铜氨液只能进行淋施外,其余的药液可喷淋结合。发现病株后在及时挖除并妥善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喷淋药液封锁发病中心。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葛炭疽病 下一篇:花椒高效丰产建园新技术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