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栽培中易发生的技术问题
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分别称作黑苓、灰苓和白苓。生长一年以上的猪苓菌核,表皮为黑色有光泽,质地致密韧性强,断面白色或淡黄色,部分可萌发菌丝;灰苓表面灰或灰黄色,光泽暗,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断面白色,在适温条件下萌发很快,可作药用或留作无性繁殖用种;白苓(即幼苓)皮色洁白,手捏易碎,断面嫩白可萌发菌丝,含水率高,烘干后呈米黄色。这三种颜色的猪苓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通常是一体共存,它只是代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同株或异株每个生长阶段的增长体差异很大,也就是说,不能依其个体的大小来衡量它的生长时间。
1、关于虫害的问题
在猪苓栽培的段木上发生了各类不同的虫害,据分析,大多是螨类以及马陆等害虫在作怪,防治办法很简单,使用辛硫磷药物,按说明的最低浓度配对后浇入栽培堆即可,一般为1000倍左右,此后注意预防,比如清理周围环境、断绝虫源等,也可每3~7天对周围喷洒一次杀虫药物,即可预防和切断害虫来源渠道。
2、关于段木发生杂菌的问题
段木由于速效营养较低,一般杂菌不易对其形成侵染,但当栽培半年左右,段木长期在无光、潮湿的环境中,也是很容易遭到杂菌侵袭的,一般多为木腐菌类杂菌,即真菌,预防措施为选择优质菌种、掌握合适的水分、温度等条件使蜜环菌健康生长,并尽快与猪苓密切接触,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但是,一旦发生杂菌,可将菌材涂刷100倍左右消毒王溶液,然后即可照常管理。
3、关于猪苓消失的问题
打开栽培堆,找不到猪苓的大菌核,甚至连小菌核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猪苓消失”。原因有三:一是无性栽培用的猪苓(菌核)种有问题,或者感染病毒病菌、或者失去活性,被蜜环菌“吃掉”;有的可能是有性栽培用的猪苓菌种老化、退化,或者在运输途中受热等不适条件失活,导致栽培后其营养被蜜环菌吸收殆尽;二是蜜环菌菌材属于多代培养,本身没有供应营养的能力,使猪苓没有营养来源而消失,或者有性栽培用的蜜环菌种老化退化引起的抗性低,无法给猪苓进行营养供给;第三,如果猪苓种和蜜环菌种没有问题,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不当,如水分问题,蜜环菌可以在水中正常生长,而猪苓则要求土壤含水率在30%~40%,水分稍大,猪苓因通气不足而不能从蜜环菌菌索上吸收营养,水分过大,猪苓因通气不足而失去活性,这时,蜜环菌菌索就会很自然地从猪苓菌核中吸收营养,最后导致猪苓的“消失”。一般可以安排半个月左右浇水一次即可满足猪苓对水的需要。
4、关于生长速度慢的问题
猪苓属于长周期生物,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才能长成,栽培半年时间,猪苓跟小块生姜差不多大,属于正常情况。一般条件下,蜜环菌菌索需要大约两个月左右时间才能与猪苓密切接触,此后还要经历一个营养与反营养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正常供应阶段,半年时间能够长成小块生姜大小,此后还有两年多时间,一般单块重量可达250克以上。
5、关于温度问题
猪苓的正常生长温度,在14~28℃之间,达到30℃以后,就会自动进入生理休眠期,所以夏季管理,更应当心。尽快在栽培堆上覆盖树叶、杂草或草苫等,给猪苓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猪苓栽培中易发生的技术问题 猪苓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地黄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 下一篇:苎麻扦插苗的移栽技术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