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的鉴别方法
赤石脂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五色石脂。具有养心气、益精除湿、涩肠止血的功能。用于腹泻肠游、赤白痢、脱肛、小便不禁、遗精、崩中漏下等病症。
来源 为硅盐酸类矿物多水高岭土为主的粘土矿物。过去商品分赤石脂和白石脂两种。
产地与分布 主产山西、河南、湖北、江苏、福建、陕西等省。
鉴别要点 赤(白)石脂鉴别要点:一是全体呈粉红(白)色或红色,色泽相间呈大理石样花粉;二是光滑细腻如脂,舐之粘舌;三是水研成乳汁状,嚼之无沙感。
而两种混伪品,吸水性差,稍粘舌或不粘舌,水研不成乳汁状,可资区别。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山谷中。”②梁?《名医别录》:“五色石脂生南山之阳山谷中。”又曰:“青石脂生齐区山及海崖。黄石脂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黑石脂生颍川阳城。白石脂生太山之阴。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又太山之阴。并采无时。”③陶弘景曰:“今俗惟用赤石、白石二脂。好者出吴郡,亦出武陵、建平、义阳。义阳者出盟犭县界东八十里,状如脑,赤者鲜红可爱,随采复生。余三色石脂无正用,但黑石脂入画用尔。”④唐?苏恭曰:“义和即申州,所出乃桃花石,非石脂也。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于余处者。赤石脂今出豸虎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又慈州吕乡县,宜州诸山亦有,并色理鲜腻为佳。二脂太山不闻有之,旧出苏川,余杭山,今不复采。”⑤宋?陈承曰:“今苏州见贡赤白二石脂,但入药不甚佳。惟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两石中取之。”⑥苏颂曰:“白石脂、赤石脂,今惟潞州出之,潞与慈州相近也。”⑦寇宗奭曰:“赤、白石脂四方皆有,以理腻粘舌缀唇者为上。”⑧明?《本草蒙筌》:“赤石脂,多产太山,无时收采,种有五色,实共一名。虽各补脏不同,总系收敛之剂。形赤粘舌良,火煅醋淬才用”。⑨清?《本草从新》载:“赤石脂。细腻粘舌者良。赤入血分,白人气分”。
快速鉴别 1.赤石脂: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粉红色、红色或紫红色,深浅相间形成大理石样花纹。质细腻,光滑如脂,用刀刮之可得极细粉。吸水性强,舐之粘舌。用乳钵中加水适量研磨、成乳脂状。具泥土气,味淡,嚼之无沙粒感。
2.白石脂:形状与赤石脂相似,惟色白,带淡红色或淡黄色斑块。于乳钵中加水适量研成淡乳脂状。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