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的鉴别方法
斑蝥为少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破血消瘕、攻毒蚀疮的功能。用于癥瘕癌肿、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积年顽癣等病症。
来源 为芫青科昆虫大斑芫青(又名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Pallas、眼斑芫青(又名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的干燥虫体。前者习称大斑蝥,后者习称小斑蝥。
产地与分布 1.大斑蝥主产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省。
2.小斑蝥主产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均为野生。
鉴别要点 大斑蝥与小斑蝥主要特征是:前者体形较大,黑色、被绒毛,鞘翅每翅各有两个大黄斑,翅中央各有一黄色波状横带,腹及足部均有黑色长绒毛;而小斑蝥形状极似上种。惟体形较小,长不及1.5cm为异尔。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斑苗味辛寒。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一名龙尾,生川谷。”②梁?《名医别录》:“斑猫生河东川谷。八月取,阴干。”③吴普曰:“生河内川谷,亦生水石。”④陶弘景曰:“此一虫五变,主疗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即呼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为王不留行虫;六七月在葛花上,即呼为葛上亭长;八九月在豆花上,即呼为斑蝥;九月、十月复还地蛰,即呼为伪地胆耳,为疗犹同也。其斑蝥大如巴豆,甲上有黄黑斑点;芫青,青黑色;身黑头赤。”⑤雷学攴曰:“芫青、斑蝥、亭长、赤头四件,样各不同,所居、所食、所效亦不同。芫青嘴尖,背上有一画黄,在芫花上食汁;斑蝥背上一画黄、一画黑,嘴处有一小点,在豆花上食汁;亭长形黄黑,在葛叶上食汁;赤头身黑,额上有大红小点也。”⑥唐?苏恭曰:“《本草》古今诸方并无王不留行虫。若陶氏所言,则四虫专在一处。今地胆出幽州,芫青出宁州,亭长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虫出四处,可一岁周游四州乎?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长、地胆,状貌大殊。且幽州地胆三月至十月在草菜上,非地中取。陶盖浪言尔。”⑦韩保昇曰:“斑蝥所在有之,七八月大豆叶上甲虫也。长五六分,黄黑斑文,乌腹尖喙,就叶上采取,阴干用。”⑧宋?苏颂曰:“四虫皆是一类,但随时变耳。《深师方》云:“四月、五月、六月为葛上亭长,七月为斑蝥,九月、十月为地胆。今医家知用芫青、斑蝥,而地胆、亭长少使,故不得详也。”⑨明?李时珍曰:“按《本经》、《别录》,四虫采取时月,正与陶说相合。《深师方》用亭长,所注亦同。自是一类,随其所居、所出而命名尔。苏恭强辟,陶说亦自欠明。按《太平御览》引《神农本草经》云:春食芫花为芫青,夏食葛花为亭长,秋食豆花为斑蝥,冬入地中为地胆(黑头赤尾)。其说甚明,而唐、宋校正者反失收取,更致纷纭,何哉?陶氏之王不留行虫,雷氏之赤头,方药未有用者。要皆此类,固可推理。”⑩清?《本草从新》:“斑猫一名斑蝥。豆叶上虫,黄黑斑文。”
快速鉴别 1.大斑蝥:虫体呈圆形,长1.5~3cm,宽0.5~1cm。头略呈三角形,黑色,有一对较大的复眼,略呈肾形,触角鞭状,末节基部窄于前节,多已脱落。背部革质鞘一对,黑色,有三条明显淡棕色横纹,鞘翅下面有一对褐色透明的膜质肉翅,胸腹部棕黄色,有光泽;胸部突起,有足3对,腹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具特异臭气,味初辛后苦,有剧毒,不宜口尝。
2.小斑蝥:形状似上种而小,长1~1.5cm,触角末基部与前节等阔,余同上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