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舌草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Yā Shé Cǎo
【别名】鸭儿嘴(《植物名实图考》),鸭仔菜、鸭儿菜(《南宁市药物志》),香头草、猪耳菜、鸭嘴菜、马皮瓜(《江苏药材志》),肥猪草(江西《草药手册》),水玉簪(《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雨久花科植物鸭舌草的全株。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米许。根茎短,近于直立。叶簇生或单生,卵状至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略呈心脏形;叶柄长7~17厘米,具叶鞘。总状花序从叶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钟状,6深裂,几达基部,蓝色带红色;雄蕊6,内有1枚较大,花丝一面有齿,花药基部着生,顶裂;子房3室,花柱细。蒴果长卵形,长12毫米,室背开裂,种子多数。花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潮湿地区或水稻田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
苦,凉。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凉,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疾,肠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脓肿,丹毒,疔疮。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暴热及丹毒,外敷治肿疮,蛇咬。
②《江苏药材志》:治痢疾腹痛。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痢疾,肠炎,齿龈脓肿,急性扁桃体炎,喉痛。
④《陕西中草药》:止痛,离骨。治牙科疾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①治吐血:鸭舌草一至二两。炖猪瘦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赤白痢疾:鸭舌草适量,晒干。每日泡茶服,连服三至四日。(《江苏药材志》)
③治疔疮:鸭舌草加桐油捣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④拔牙:水玉簪二钱,玉簪花根二钱,信石一钱,鲫鱼一条(约一斤重)。前三味药共研细粉,去鱼肠杂,装药缝合,挂阴凉通风处约50天后,鱼鳞上即可生出霜样物,即所用的药粉。用时先轻微剥离牙龈,点上此药(约一个鳞片上的药量),片刻以后,牙即可拔下。此药不可咽下,以免中毒。(《陕西中草药》离骨散)
⑤治蛇、虫咬伤:鲜鸭舌草,捣敷。(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鸭舌草全草1两(干品),加水煮沸15分钟后加入蜂蜜3~5钱,再煮沸5分钟,为1次量。日服2次,连服30天为一疗程,观察341例,近控42例(12%),显效121例(35.4%),好转140例(41.5%)。总有效率88.9%。一般1~2天见效,也有3~4天见效的。以平喘效果较好。副作用:少数服药后觉头昏,个别发生胃痛或呕吐,继续服药即随之消失。本品也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百日咳。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鸭舌草 急性扁桃体炎 齿龈脓肿 丹毒 疔疮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