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Xìnɡ Rén
【别名】杏核仁(《本经》),杏子(《伤寒论》),木落子(《石药尔雅》),苦杏仁(《临证指南》),杏梅仁(《浙江中药手册》)。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原形态】
①杏(《本经》),又名:甜梅(《江南录》)。
落叶乔木,高4~9米。树皮暗红棕色,幼枝光滑,有不整齐纵裂纹。叶互生;卵圆形,长5~9厘米,宽7~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略近心脏形,边缘有细锯齿或不明显的重锯齿,主脉基部被白色柔毛;叶柄长2.5~4.5厘米,带红色,具2腺体。花先叶开放,单生于小枝端;花梗短或几无梗;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椭圆形,基部合生成筒状;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阔卵形,长阔几相等;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简边缘,不等长;雌蕊1,子房1室,花柱光滑,仅基部有淡黄色柔毛,柱头头状。核果黄红色,心脏卵圆形,略扁,侧面具一浅凹槽,径3~4厘米,微被绒毛;核近于光滑,坚硬,扁心形,具沟状边缘;内有种子1枚,心脏卵形,红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贵州等地。
②山杏(《本草图经》)
形状与上种相近,叶较小,长4~5厘米,宽3~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呈同楔形或截形。果较小,果肉亦较薄;核的边缘薄而锐利;种子味苦。
生于山坡,间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江苏等地。
以上2种植物的树根(杏树根)、树皮(杏树皮)、树枝(杏枝)、叶(杏叶)、花(杏花)、果实(杏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华北各省。
【性状】
干燥种子,呈心脏形略扁,长1~1.5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表面有细微纵皱;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其下方侧面脊棱上,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点至种脐,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是为种脊,种皮菲薄,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富于油质,接合面中间,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
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化学成份】含苦杏仁甙约3%、脂肪油(杏仁油)约50%、蛋白质和各种游离氨基酸。苦杏仁甙受杏仁中的苦杏仁酶及樱叶酶等β-葡萄糖甙酶水解,依次生成野樱皮甙和扁桃腈,再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
【药理作用】见巴旦杏仁条。
【毒性】过量服用苦杏仁,可发生中毒,表现为眩晕,突然晕倒、心悸、头疼、恶心呕吐、惊厥、昏迷、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脉搏弱慢、呼吸急促或缓慢而不规则。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者内服杏树皮或杏树根煎剂可以解救,参见杏树皮、杏树根条。
【炮制】杏仁: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皱起捞出,浸凉水中,脱去种皮,晒干,簸净。炒杏仁:取净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性味】
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苦,冷利,有毒。
③《本草正》:味苦辛微甘。
【归经】
入肺、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二经。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①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