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医德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书中除了包含医学的内容外还包括伦理学的内容,其中《素问》中有大量关于医德的记述。
《素问》认为医生要认真研究医学理论,从事医疗实践,“通书受事众多”(《徵四失论》),否则,“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同上),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埋怨自己学术不精或归罪老师教得不好,那就晚了。如果造成“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离合真邪论》)的悲剧发生,把痛苦留给了患者,把本不该死的人给治死了,那就更应该受到道德的遣责。
鉴于此,医生必须从多方面下功夫,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的各个环节上去进行深钻细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加工骨角那样切之而复蹉之,像加工玉石那样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真精。
《素问》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原则,可谓“术之精”反映的一个侧面。有从八纲辨治入手的,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之治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同上),此表里之治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至真要大论》)等。也有从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入手的,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六元纪大论》)还有从调整机体平衡关系入手的,如“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至真要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阴阳应象大论》)等。
《素问》中集中了丰富多彩的治法,可谓“术之精”反映的又一个侧面。有从整体出发而决定的标本先后和逆从正反的不同治法,在《标本病传论》和《至真要大论》中有详尽的论述,指出“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有从疾病的不同情况入手而采取各种不同治法的,分布于全书许多章节中。如以手法为主的针法、灸法、洗浴、熨贴、按摩(《玉机真藏论》)、导引(《奇病论)等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汗法(《玉机真藏论》)、下法(《热论》)、清法、消法(《六元纪大论》)、温法、补法、和法(《至真要大论》)等和放血(《三部九候论》)、食疗(《病能(态)论》)、隔离(《刺法论》)、康复(《热论》)等其它方法。
《素问》中汇集了精要的药物学知识,这也可以认为是“术之精”的反映。它运用了谷、生铁落、血余炭、泽泻、鸡矢白、乌贼骨、佩兰、辰砂、雄黄、雌黄、金箔等多种动物、植物、矿物作为治病的药物,并制成汤、丸、散、膏、丹等多种供内服和外用的不同剂型,有的用于疾病的预防,有的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开创了我国方剂学的先河,而且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药物的认识也达到了相对臻善的程度,指出药物的性味与其作用于人体部位的关系是“味厚者为阴”,“阴味出下窍”;“气厚者为阳”,“阳味出上窍”(《阴阳应象大论》);与治疗的关系是“味厚则泄,薄则通”(同上);具体作用是“甘缓”、“辛散”、“酸收”、“苦燥”、“淡泄”、“咸泻”(《至真要大论》)等。
其它像对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防治手段等方面的精辟论断在《素问》中亦属常见,均可反映出“以术为精”的医德思想精华。医生只要按照“以术为精”的医德思想进行修养,“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阴阳应象大论》),以能在纷纭复杂的情况下得心应手地对疾病进行准确诊疗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从而最终成为“善诊者”、“善用针者”(同上),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古代医者所具备的医德 下一篇:董奉“杏林”医德典故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