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医德的发展
晚清时期,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医生,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实了我国医学伦理思想的内容。这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和鲁迅。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学医,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怀着“医亦救人之术”的意愿学医。他的伦理思想是讲“仁爱”,这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济世为怀”,“粟金不受,礼物仍辞”,被人奉为“孙菩萨”。鲁迅也是怀着“医学不仅可以给苦难的同胞解除病痛,但愿真的还可以成为我们民族进行社会改革的杠杆”的希望学医的。这两人都是从医家成为革命家、从医人转为医国,从重医德进而重政德的代表。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西医和中医问题的长期论争。当时有三派观点:一派主张全盘西化;一派主张完全复古;一派主张中西汇通。这三派中,中西汇通派,看到了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如施今墨、恽铁樵、张锡纯等代表人物,他们在主张中西医相互学习和促进祖国医学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从此在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并存,共同造福人类健康的新局面。
1932年6月,爱国学者、现代医学教育家、我国医学伦理学先驱宋国宾(公元1893—1956年),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医业伦理学》,他在书中以“仁”、“义”这一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对“医师之人格”、“医生与病人”、“医生与同道”、“医生与社会”的“规己之规”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医生必须加强医德修养,“良医当勤其所学,忠其所事,出其热忱,修其仪表。”他的学说,不仅在当时具有“众醉独醒之卓见”,而且为我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代伦理学的发展使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升华,突出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明清时期医德发展概况 下一篇:董奉“杏林”医德典故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