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医德发展概况
明代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展,不但是经济得到了繁荣,也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同时促进了中外医药的交流和医德的发展。
我国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医德理论发展到明代已日趋完善、成熟。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的巨著《本草纲目》,吸取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并冒着违犯当时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告知群众,食服丹药只能是愚昧的自杀道路。《本草纲目》不仅是学术价值高,而且是道德价值也很高的一部医学典籍。明代名医陈实功(1555—1636年)著有《外科正宗》共四卷,书中提出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是医学伦理学重要文献之一,被美国列为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世界古典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另外,李中梓(1588—1655年)的《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张介宾(1563—1640年)的《景岳全书》,徐春甫(公元1520—1596年)的《古今医统》,龚廷贤(1522—1619年)的《医家十要》,李木延(公元?—1619年)的《习医规格》等著作中阐述的医德规范,均对我国的医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医家在医德规范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既继承了前人医德学说的精华,又有新的发展。这时影响最大的是喻昌(约1585—1664年)所著的《医门法律》一书。在书中“治病”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该书突破了过去医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式地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而以临床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诊治疾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这种把医德寓于医疗实践之中的论述,被后人称为“临床伦理学”,这在我国医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隋唐宋元时期医德发展 下一篇:董奉“杏林”医德典故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