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法认识六淫之风与寒
据《左传·昭公·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不仅毫不客气的给出了“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的论断,还提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的六气致病说。从远古时期的“鬼神致病观”到商周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开启了中医病因理论由蒙昧到理性的先河。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万物是自然造化的结果,人应顺应自然,与天、地和谐统一。《内经》在继承诸子关于“天人合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气候致病理论,散在不同的篇章论述。直到宋代陈无择首次将使人致病的六气统称为六淫。六淫自此成为中医学病因理论的专门术语。
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气候特点,是六种病邪的统称,是中医学最常见的外感病因。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有其深刻的原理所在。在经方体系中,以外感病为例,一般病始于太阳,太阳病大体上有伤寒、中风两种。正常情况下,机体感受风或寒邪气后会做出应答,首先即升高体温杀灭病原微生物,即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在减少散热方面,即使体表血管痉挛,汗腺关闭,成为一个标准的麻黄汤证,然而平素腠理疏松的人,筋膜收缩的能力弱,不能协同肌肉等收缩致使汗腺完全关闭,即形成桂枝汤证,而桂枝汤证亦被命名为太阳中风证。麻黄汤证汗腺关闭彻底,血管痉挛到位,称之为太阳伤寒证。
风是由太阳热辐射引起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在体表感受风的刺激时,会本能的使皮下毛细、微毛细血管痉挛,腺体关闭,致使散热减少从而保暖。中医学上将凡是引起血管痉挛及腺体闭塞的疾病皆称之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但究其根本,外风、内风在病理表现上皆为血管系统及腺体的改变,本质上并无区别。
对机体而言,涉及血管及腺体病变的情况不胜枚举,故中医学以风命名的疾病很多,如小儿肺风、急惊风,头风,肠风,风湿、风热、风痹、痛风乃至于脑血管病的中风。《黄帝内经》多次提及“风为百病之长”,由此可见一斑。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拿出“治诸风方”篇着重笔墨论述诸风致病,并给出续命汤诸方。对于内伤杂病,凡涉及血管及腺体病理改变的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乃至于抑郁症,皆可在辨证论治的体系下进行祛风治疗,这是中医学基于机体对疾病应答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治疗。
风寒往往相提并论,寒在机体的病理表现为大血管的痉挛。外寒因感受寒冷引起,内寒是没有感受寒冷而血管产生痉挛。内寒是由于有效血液循环的减少,细胞功能下降的虚证,故虚寒往往并存。临床上,虚寒证代表机体功能低下。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