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巧用麻黄
已故名医何绍奇,既是教育家,又是中医大家,他临床对麻黄的应用有较深的认识与研究。他在广泛继承古代名医陶弘景、孙纯一、何廉臣、张潞、王洪绪、徐灵胎,以及近代名医张锡纯、何时希、姜春华、恽铁樵、赵锡武、范文虎、蒲辅周、彭宪章等人运用麻黄的特点的基础上,又深入民间地头了解麻黄的生长习性和民间应用麻黄的偏方、验方。在何绍奇手里麻黄既是“将才”,又是“小卒”,既是“主角”,又是“配角”。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麻黄的草质茎,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之功。《本草通玄》称之为“发表第一要药”。《本草正》称之为“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本草经疏》称之为“伤寒解肌第一”。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几易其版,麻黄稳坐第一把交椅。《方剂学》麻黄汤独占鳌头,虽没有桂枝汤“群方之首,众方之冠”的美誉,但五个第一足以证明其在临床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验案
中学女老师,63岁。患者洗澡时发现大腿内外有8个、上肢3个圆形疙瘩,约1.2×1厘米,有2个局部紫瘀,其他皮色不变。在医院活体切片检查,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其脉弦滑,眼眶周围黯黑,拟诊为“痰核”,以温阳活血,化痰通络为法,取阳和汤。
处方:麻黄(每剂用3克)、姜半夏、炮南星、山甲珠、僵蚕、橘络、紫背天葵、丹参、桃仁、红花等。
患者共服30剂,结节由10个减至2个,继服而愈。麻黄画龙点睛,非此不为。何绍奇运用徐灵胎的经验,认为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并引他药共达。
何某,男,50岁。1982年发现左侧乳头内陷,乳下有一核桃大的肿块,能推动,无疼痛感,医院病理切片诊断为乳腺癌,遂入院手术,术中活检,结果为良性,改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症”。后右侧乳头下又发现一核桃大小的肿块,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用阳和汤加丹参、淫羊藿、法半夏、青皮、陈皮、当归、鹿角霜。
患者服至15剂,肿块开始缩小。服药26剂,肿块完全消失。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而何绍奇以阳和汤加减每每获效,值得推广与借鉴。
麻黄研末应用
何绍奇将麻黄配伍并研散是其用药特色之一。
麻黄和甘草打粉,以2:1比例和匀,每服3~5克,治疗时行感冒。
麻黄30克、甘草30克、蜂房6克,共研细末,和匀,每次4克,1日3次用于遗尿。
麻黄30克、五味子30克、甘草30克研粉,和匀,分成30包,治气管炎,1日3次,每次1包。曾有一哮喘患者,久治不愈,误将三药研粉煮糊,一次服下,麻黄量高达30克,竟喘息顿平,虽属意外,确歪打正着。
何绍奇一再强调,麻黄用量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不可贸然投以大量,更不能猛狼从事。他还指出使用经方中的麻黄可师其意,不可枸于方,随证调整,灵活便用。他将麻黄作为自己治疗风、寒、湿、热的要药之一,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温病治疗中,提高了治疗效果。以上仅是何绍奇临床应用麻黄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了他对麻黄的了解与喜爱。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何绍奇 中医大家 麻黄 麻黄用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活血法治疗疑难病验案三则 下一篇:叶天士的“朱南阳法”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images/zyz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