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术调中汤释义
参术调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另外,在《兰室秘藏》中,尚有参术汤,用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闷”,从原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两方虽然方名相似,但主治病位不同。
后世方书极少谈及参术调中汤,清代何梦瑶《医碥》记录一案:“又治一人,年八十,中暑霍乱,吐泻昏迷,头热如火,足冷。以????桂苓甘露饮????泻热补气,坠浮火以安神明,加茯苓以分阴阳,冰水调灌之而愈。再以参术调中汤,调理平复”,此案中将参术调中汤作为外感病后善后调养之用,并未用于“止嗽定喘”,那么如何理解“调中”为名的方子治疗肺病呢?难道是脾虚生痰阻肺?或肺脾两虚?我们再看方药组成:白术,黄芪,桑白皮,炙甘草,人参,麦门冬,青皮,陈皮,地骨皮,白茯苓,五味子。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去升麻、柴胡,加桑白皮、地骨皮、茯苓、青皮,再合生脉散,亦可以看作补中益气汤联合泻白散、生脉散加减,从药物组成来看,调中仅仅有茯苓、二皮,药力难愈脾虚痰阻;从生脉散似乎可能治疗肺气虚,但据“泻热”亦不支持此说。因李东垣并未详释本方,根据桑白皮、地骨皮为主的泻白散考虑,“伏火”浮现眼前,既往医家多称“脾中伏火”或称“脾胃伏火”,指郁火伏于脾不散;那有没有可能本方用于肺中伏火?
《汤液本草》谈及麦门冬时指出“治肺中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又《医方集解》中泻白散:“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从上述文献中看出,肺中伏火表现口干、口疮、易饥等,当为肺中实火郁而不发,于本方泻热补气不合,两者表现出现症状也不同。返回原书,同在《暑伤胃气论》有另外一方治疗肺病,门冬清肺饮,用于脾胃虚弱,气促气弱,两方同有生脉散加黄芪,再结合李东垣补中益气条文下有一段话:“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可推测本方应该脾胃内伤,气虚无力升降,阴火内生,土虚则金虚,易受阴火侵犯,用人参、黄芪、白术补中益气,麦冬、五味子补肺止咳,桑白皮、地骨皮治阴火之标,茯苓降阴火,二皮调中。本方通过补中益肺,内泻阴火,达到火消、咳止的目的,也为我们打开了从内伤病角度治疗咳喘的思路。
参术调中汤是相对清暑益气汤而言的,清暑益气汤治疗阴火下行与湿邪相合,而本方治疗阴火上犯肺脏出现的咳喘等症,阴火上下之异。二者的共性是都属内伤病范畴,病机都是“热伏地中”形成阴火,治疗都需要补气泻阴火。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参术调中汤 清暑益气汤 阴火下行 阴火上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