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文化与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让我们感知到了水暖风和、落英缤纷的春天。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位置。
诗意的桃
《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描写。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世人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唐诗宋词中往往以“桃源人”“桃源客”喻指隐士。王维诗曰:“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由此可见,桃花源给了古代文人士大夫一个精神上的安居之所。
辟邪的桃
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溯其源,这个很喜庆、很文化的习俗来自桃能辟邪的传统理念。有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为证。“《本草纲目》记载,桃之枝、叶、根、核、桃枭、桃橛、桃胶、桃符等均有疗中恶腹痛、杀精魅五毒不祥、治恶鬼邪气之功效。民间亦有以桃叶、桃木作驱鬼之用的习俗。因此,桃符避邪、桃剑斩妖、桃子增寿的理念已经流传很久。
长寿的桃
据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王母种桃,三千年结果,吃了可以长寿。故桃子寓意长寿,寿星手中总是捧着一颗桃子。有关寿桃的诗、画及木刻、砖雕、彩陶及各类装饰工艺品等数不胜数。唐人许浑有“近来闻说烧丹处,玉洞桃花万树春”诗句。桃与仙在诗人、艺人、匠人那里得到了联想的重合与祈愿的延伸。
疗疾的桃
桃味甘、酸,性温,入胃、大肠经,有养阴、生津、润燥之功。因其甘而酸,长于养胃阴而生津液,质多液而润肠燥,可鲜用、蒸食或作脯食用,故适用于胃阴不足、口中干渴、肠道燥热、大便秘结等病症。《滇南本草》称其有“通月经,润大肠,消心下积”之功效。桃不可多食,《滇南本草图说》言其“多食动脾助热,令人膨胀,发疮疖”。
桃仁是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性味甘平,入心、肝、肺、大肠经,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之功。《本草纲目》言其“润燥活血……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鬼注疼痛,产后血病”。《本经逢原》记载:“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毕竟破血之功居多。”《珍珠囊》亦有桃仁“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之说。因此,临床使用桃仁治疗各种血瘀疾病颇有效验。然凡药都有三分毒,辨证拿捏要适其宜、得其所、对其症。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樱花如雪 宜观宜药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