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汗法与“发热诱导疗法”
近年来用广汗法治疗银屑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汗法并非字面理解的出汗的方法,而是以汗为切入点,调节身体“汗出指数”,达到控制身体“温热指数”,以期让身体整体与长远更健康的健康治疗与管理体系。适当发热,可以为整体和长远的健康服务,故我们应该重视,同样也应该重视“立足长效求速效”的“发热诱导疗法”。什么是“发热诱导疗法”呢?
郭某,女39岁。2019年1月13日上午初诊。自诉2017年经查得知子宫萎缩,2018年全年月经少于4次,经量越来越少。2018年全年体重增加7.5公斤。刻下:精神好,食欲好,睡眠好。大便2日1次,小便正常。平素汗少(夏天也不易汗出),足凉、面热。舌淡,舌边齿痕,舌下瘀,左脉细弦,右脉滑有力。补述:平素很不容易发烧,已有数年体温不曾升高。
广汗法针对女性,特别是有腹部症状的女性,治疗时特别强调先让腹部热起来,此例患者明显上热下寒、中焦不畅。治从下焦入手,以温经汤加减:川芎12g,赤芍12g,生甘草12g,当归12g,北沙参12g,益母草30g(替换阿胶,因为月经量少、次数少),肉桂12g,丹皮12g,姜半夏15g,五味子18g(因有轻微咳嗽,用五味子代替麦门冬),吴茱萸18g。生姜18g为引,嘱逐日增加生姜的剂量。
因治从下焦入手,故饭前服药,直接作用于下焦,熬一次分3次温服。1日3次,第一周每日1剂,服6天歇1天。第二周也是服6天歇1天,先逐渐增加剂量,每日增1剂,分别为2、3、4剂,出现变化时“中病即止”,可以逐渐减量(因为是门诊治疗,不方便监测,不敢剂量增加过多,没有明显变化时,也嘱患者减量),分别为3、2、1剂。
嘱要严密注意服药后的变化。希望服药的时候,身体各方面状况按如下的步骤出现变化:第一步,小腹发热;第二步,足热;第三步,月经来;第四步,体重减。同时特别叮嘱,如果出现发热的话,在安全的前提下,千万不要急于退热。
2019年1月27日复诊:患者首先反馈的服药效果是出现发热,该患者已经数年未曾发热,服药后第3~4天,出现恶寒、发热,体温最高38.6℃,未服药,自行退热。发热后,身体出现如下变化:1.体重降低1.7公斤;2.基础体温至少升高0.3℃,原先基础体温一般36.1℃,也有35.9℃的时候,目前36.4℃;3.脚变热,手部温热,面红减轻;4.月经来,并且持续5天,量明显比患者平常多。
可以说,初诊希望服药出现的变化,除了第一步的“小腹发热”没有实现外,其余所有的预期都提前实现,超过了患者的预期。如果没有“发热诱导”的作用,两周之内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怕是不可能的。
在近年的临床中发现吴茱萸类方、桂枝类方及其他温热类方药(甚至不是温热类的方药),还有一些纯中医的治疗,的确有诱导升高体温、乃至发热的作用。当然需要大家关注的不仅有方药和治疗的种类,更有运用的方式,比如此例患者就用到了广汗法体系中特别强调的“将息法”,即围绕治疗目标增减治疗剂量的方法,该法在广汗法门诊和住院治疗中广泛采用,取得了预期效果。二诊时患者左关细弦,右关细滑,舌苔薄白腻,舌下深红有瘀,仍无汗。睡眠很好。于1月13日方加生麻黄5g,嘱继续使用将息法服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发热诱导疗法 广汗法 小腹发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清热解毒、利湿止泻法治疗幼儿腹泻 下一篇:淳化秘本《伤寒论》的文献价值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