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五苓散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方载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之一,传承研究和使用了两千余年而其用不衰,且代有发展。
原方由常用中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捣研为散,用米汤和服,用量约为现在的6克左右,并嘱病人多饮温水,使微有汗出,每日3次。原治《伤寒杂病论》中所称的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者。后世归纳总结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下列三类病证,一是太阳膀胱蓄水证,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者;二是水湿内停证,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者;三是痰饮,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晕,或短气而咳者。归纳其病机为:膀胱气化受阻,水液内停,兼有外邪未解。其辨证或证治要点是: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即主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即辅助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即佐助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两千多年来,其临床治验和论述不计其数,如有验案称:因夏月湿重,用冷水、凉药过多,致气化不利、水湿相结而致小便不利者;也有因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所致食欲不佳、下肢浮肿、腹胀较重者;尚有用此方治疗悬饮见胸满喘促不得卧者。此方涉及内、儿、皮肤等多种病证,均有良效。
现代临床观察,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肾炎、尿潴留、肾功能不全、膀胱癌,以及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慢性肺心病心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眩晕、颅内压增高、特发性水肿。还有用治妇科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与婴儿腹泻、小儿鞘膜积液、小儿神经性尿频及关节腔积液、淋病合并睾丸炎、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等多种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五苓散证实验研究也很多,特别是利尿作用、对肾功能的影响,对尿路结石的防治、对乙醇代谢的影响,以及抑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利尿作用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服用本方后24小时尿量及钠的排泄量,比西药噻嗪类、呋塞米、乙酰唑胺等的利尿作用更强。在剂型研究中,研制了水丸、片剂、浸膏剂、颗粒剂等剂型,也使用了汤剂,但发现仍以散剂作用较好。有学者尚应用细胞学、分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从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应用已将其归入祛湿剂,其用将日益有所拓展。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五苓散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肾炎 尿潴留 肾功能不全 膀胱癌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脏络”探析 下一篇:无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