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与康复结合促中风恢复
例如:中风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同时大多伴有感觉功能障碍,现代康复训练还没有针对感觉障碍的有效训练方法,此时针刺头针感觉区和患侧肢体,有利于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从而加快感觉输入通路的修复,提高运动的准确性。
现代康复认为康复训练是一个运动再学习的过程,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部分中风患者配合较差,有学者观察在选用头针疗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
笔者临床治疗中风吞咽障碍时,运用电视内窥镜检查(VE)或者电视荧光镜检查评定法(VF)明确诊断局部肌肉的弛缓状态后,在吞咽训练的同时配合局部针刺以提高肌张力,吞咽功能的恢复较单纯训练明显加快;针对卒中后患侧呼吸肌功能降低,咳嗽咯痰无力,针刺夹脊穴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呼吸肌功能,对减轻和预防肺部感染效果明显。
这样的临床实践还有很多,针刺治疗与康复训练结合,可以提高中风康复疗效,对现代康复医学是一个极好的补充。
寻求二者临床结合点
结合现代影像学成果指导头针选穴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目前头针已经成为针灸治疗中风的常规手段。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病变血管的定位、程度,受损脑组织的部位、面积、严重程度等越来越清晰地展现于医生面前。
由于头针是按现代解剖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来划分刺激区的,能否结合病变的具体血管、受损脑组织的部位进行针刺成为近年来的热点。
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方法:当病灶不大时,先根据CT和MRI检查确定病灶中心在哪一层面,之后确定距离病灶中心最近的头皮上的一点,以这一点为圆心划一直径为3~4cm的圆,从圆周向圆心方向沿皮刺4~6针;如果病灶比较大,则选择距离病灶边缘最近的头皮部位作为圆心即可。
结合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体针分阶段针刺
软瘫期患肢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研究认为此时针刺患侧肢体是无法被中枢神经感知和发放神经冲动的,而刺激健侧肢体则可利用神经系统相互影响的本质,通过健侧刺激使外界感觉输入增加,引起树突增加、突触传递效率增强,以提高患侧肌张力,促进恢复的进程。治疗时可以运用先刺激健侧,再刺激患侧的针刺方法。
现代解剖学还告诉我们,虽然锥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但仍有一小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支配同侧脑神经运动和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依据这一原理可以指导针刺夹脊穴,以提高非受累锥体束同侧支配神经的兴奋性,加速受累锥体束的修复,诱发随意运动。
痉挛期多数患者会出现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等临床表现。而异常的肌张力和痉挛是影响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此时针刺应利用“痉挛让位于拮抗肌兴奋”的原理,首先“针刺兴奋拮抗肌”,其次取穴还应该遵循以头针为主,肢体针刺宜少宜轻的理念。临床操作时,先检查分析痉挛的肌群及与之对应的拮抗肌,进行局部辨证,按照经络所过部位肌群的缓急来看是“阳缓而阴急”,还是“阴缓而阳急”,然后对痉挛肌群(经络)以按摩、缓慢牵拉为主,使痉挛肢体保持抗痉挛体位数分钟,不针刺;拮抗肌群(经络)上的穴位轻手法,慢刺激,不留针。
恢复期偏瘫患者痉挛渐渐减轻,关节开始出现分离运动,平衡性和协调性逐步接近正常,针刺治疗同样应该分析患者具体部位的肌张力和肌力的变化,采取针刺拮抗肌降低肌张力,针刺主动肌提高肌力方法。
结合并发症进行针对性针刺
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各种并发症的报道较多,主要集中在吞咽障碍、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三个方面。从临床报道看都有不错的疗效,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对中风后这些并发症的诊断标准、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