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的针刺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医经典,该书《异法方宜论》篇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驸。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是中医经典著作关于针刺疗法来源和起源的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包括壮族地区在内,则是亳无疑义的。说明地处南方的壮族地区,是我国针刺疗法的发源地之一。
在壮族地区民间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壮族民间至今仍有人用动物刺、植物尖刺作为工具,进行放血、排脓、消肿等治疗。可以说,这是针剌疗法和针刺工具的最古老的原形。在石器时代,人们除了使用动、植物剌外,还懂得制造和使用砭石。随着历史的发展,追进人铜器时代乃至铁器时代,始知以金属为针。于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应是陶器时代的产物,至今在壮族民间仍有人使用。可知在中医九针形制齐备之前,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动植物刺和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制作陶针,使之比砭石更锋利,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有学者考证,陶针在壮族地区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已相当盛行。因其对多种病症确有疗效,且简便易行,加之南方使用铁器较迟,汉初南越王赵佗犹责汉王朝断绝其铁器供应,这些都是造成陶针在壮族民间流传不衰,成为壮医一种常用治疗器具的重要原因。从这里也可以窥见,针刺疗法在壮族地区,壮话民间源远流长。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壮族聚居的广西武鸣县马头乡的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其中一枚出土时已残断)、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技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长方形。针身短小,长仅0.5厘米,直径仅0.1厘米,针锋锐利。经考证认为是两枚浅刺用的医疗用针,与1976年秋,考古工作者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两枚针柄绞索状银针相比,后者具有明显的年古基出土继承性。这两枚银针,一枚全长9.3厘米,其中柄长7.5厘米,身长1.8厘米;另一枚全长9厘米,其中柄长7.2厘米,身长1.8厘米,针体造型比武鸣铜针有了明显的进步。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银针,经考证亦为壮族先民的针剌用具。武鸣铜针和贵县银针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惟一见诸报道的年代最早的“微针”、它的发现与《内经》提出的微针出自南方的论断是一致的。
据古籍记载,壮族先民使用微针浅剌治病的实践经验是很丰富的。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疗沙虱l毒方》载:“岭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茅叶细细刮去……其病已深者,针挑取虫子。”沙虱虫形体细小,针挑不但需要高明熟练的技术,而且需要十分精细的针具。武鸣铜针和贵县银针的出土,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表明壮族先民在晋代以前就已掌握了比较熟练的针挑治疗技术,以后则代有发展,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文物、文献和实地调査资料都表明,壮族先民是针刺疗法的创用者,壮族地区是针刺疗法的发源地之_。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