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变与不变
中医既在变——从表面上看,它正在变质即“西化”,但从根本上说,它又没有变。作为天地之道的中医,作为“道法自然”的中医,它是永存的,它变不了。因此,要想在中医理论上取得所谓“质的突破”,那只能是妄想。
请大家不妨多思考一下马有度先生说的一句话:“名老中医在消亡,中年中医很迷茫,年轻中医要改行。”老中青三代中医都在变,这就是目前国内中医现状。其中三个关键词:消亡、迷茫、改行,是有点令人悲观和沮丧。
加拿大中医学者胡碧玲女士曾说,照现状发展下去中医会死。依我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至少为中医敲响了警钟!她还认为“中医的传承面临巨大的问题”,“有很多学中医的都改学西医了”。她又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区,是完全的西化”;她“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中医界成为主流感到很遗憾”。这些话可谓忠言逆耳。另外,她还介绍说“中医在国外发展得非常好”。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它们都是以中医个体诊所的模式出现;其二,它没有搞所谓的中西医结合。
胡碧玲女士还说:“中医在中国没有发展的土壤”。是不是这样呢?我不能妄下结论。但我们可以看出,她这个话说得相当尖锐,甚至有些难听,也许确实值得我们的一些中医药管理人士认真思考。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对于中医的前景,我们不要悲观,要看到生机和希望。寿人功德自绵绵的中医,自有人传承,自有人护卫,自有人发扬光大。一个“道经千载益光辉”的医学,从来不缺乏信奉者、践行者、拥护者,而后继乏人乏术的现象终将得到改观。我们的中医药论坛上不是就活跃着一大批铁杆中医吗?民间的中医药爱好者和自学者不是也不少吗?
山东中医药大学祝世讷教授曾说,“现在有大量的难病、新病和各种医学难题需要中医给出自己的‘解’,中医理论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但我认为,它一定要有适合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一定要摆脱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从属和配角地位,一定要摆脱西医思维对它的束缚和干扰,一定要在学术领域自由和自主地发展,改变目前错误的“以西解中”、“以西化中”的研究方式和临床“结合”方式。现在对中医人来说,重要的是要增厚和扩大中医的“土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建设,纠正在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方面所存在的种种失误,防止科学主义的继续泛滥和对中医的侵蚀即和平演变。
总之,中医要变,要进步,这是肯定的,自然的;但它又不能变,也不会变——这是指它的理论内核、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中医从来没有“坐拥祖产,长期休眠”,只不过它还在为避免另外一种“消亡”的趋势而继续努力地斗争着。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发展中医先淡化玄学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