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卷三 木乘土
秦(二七)面长身瘦。禀乎木火之形。气阻脘中。食少碍痛。胃口为逆。乃气火独炽之象。忌用燥热劫津。治以平肝和胃。
朱(五十)半百已衰。多因神伤思虑。夏四月大气发泄。遂加便溏。长夏暑热。无有不大耗气分。寒热之来。乃本气先怯。而六气得以乘虚。今不思纳谷之因。皆寒热二气扰逆。胃脘清真受戕。所以致困莫苏。不烦不渴。胃阳虚也。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古称胃气以下行为顺。区区术甘之守。升柴之升。竟是脾药。所以鲜克奏效。
人参 茯苓 炒麦冬 大麦仁 木瓜 乌梅
董 病久。正气已衰。喜热恶寒为虚。诊得左脉尚弦。病在肝。但高年非伐肝平肝为事。议通补胃阳。
人参 茯苓 煨姜 新会皮 炒粳米 炒荷叶蒂
陆(三六)咽属胃。胃阴不升。但有阳气熏蒸。致咽燥不成寐。冲逆心悸。震动如惊。厥阴内风。乘胃虚以上僭。胃脉日虚。肢肌麻木。当用十味温胆。合秫米汤。通摄兼进。俾肝胃阳和。可以痊安。
人参 茯苓 枣仁 知母 竹茹 半夏 黄色秫米
又 用泄少阳。补太阴法。六君去甘草加丹皮桑叶金斛汤法丸。
郭 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川连 桂枝木 生牡蛎 乌梅 生白芍 川楝子
芮 前议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 故六气都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思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 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晰辨明。投剂自可入彀。更询初病因惊。夫惊则气逆。初病肝气之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当其冲矣。谨陈缓急先后进药方法。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为虚。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恐防久克难复。议用安胃一法。
川连 川楝子 川椒 生白芍 乌梅 淡姜渣 归须 橘红内经以攻病克制曰胜方。补虚益体。须气味相生曰生方。今胃被肝乘。法当补胃。但胃属腑阳。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戴元礼云。诸寒药皆凝涩。惟有黄连不凝涩。有姜椒归须气味之辛。得黄连川楝之苦。仿内经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芍药酸寒。能泄土中木乘。又能和阴止痛。当归血中气药。辛温上升。用须力薄。其气不升。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得连楝苦寒。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以气与热俱无形无质。
其通逐之法迥异。故辨及之。
又 春分前七日。诊右脉虚弦带涩。左脉小弦劲而数。胃痛已缓。但常有畏寒鼓栗。俄顷发热而解。此肝病先厥后热也。今岁厥阴司天。春季风木主气。肝病既久。脾胃必虚。风木郁于土宫。营卫二气。未能流畅于经脉。为营养护卫。此偏热偏寒所由来矣。夫木郁土位。古人制肝补脾。升阳散郁。皆理偏就和为治。勿徒攻补寒热为调。今春半天令渐温。拟两和气血。佐以宣畅少阳太阴。至小满气暖泄越。必大培脾胃后天。方合岁气体质调理。定春季煎丸二方。
人参 茯苓 广皮 炙草 当归 白芍 丹皮 桑叶 姜枣汤法丸。(间用煎方)人参 广皮 谷芽 炙草 白芍 黄芩 丹皮 柴胡
卜 有年。冬藏不固。春木萌动。人身内应乎肝。水弱木失滋荣。阳气变化内风。乘胃为呕。攻胁为痛。仲景以消渴心热属厥阴。内经以吐涎沫为肝病。肝居左而病炽偏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寒热 胃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临证指南医案》卷三 脾胃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