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的问诊
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临床以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为主要特征。又称“躽啼”。《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出“夜啼寒热因胎受,须将神色辨分明,寒属脾经面青白,手腹俱冷曲腰疼。面赤溺闭属心热,热用导赤寒钩藤,若无寒热表里证,古法蝉花散最精。”本病的发生主要缘于脾寒、心热、惊恐诸种因素。孕妇素体虚寒,胎儿禀赋不足,或后天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积热上扰,邪热乘心;或暴受惊恐,心神不安;以及阴虚血亏,心失所养等皆可导致本病。夜啼一般经及时治疗、调护,预后良好。中医治疗本病以温脾散寒、清心泄火、养阴清热、安神镇惊为主要原则。
(一)问诊要点
临床上应注意询问患儿饮食情况、衣着情况,有无皮疹,是否伴方颅汗出较多,有无身热等。在排除了小儿因饥饿、过饱、冷热不适宜、湿疹、尿布疹、佝偻病及其它疾病所致啼哭后,若见小儿,尤其是1岁以下婴儿夜间啼哭不宁,或每夜定时啼哭,方可诊断本病。
本病虽均见夜啼,但证有寒热虚惊之分,临证之时须仔细询问其全身伴发症状,以明确辨证。通常伴见哭声无力,睡喜伏卧,四肢欠温者属虚属寒;伴啼声响亮,睡喜仰卧,烦躁不安者证多属热;伴声嘶少泪,虚烦少眠,手足心热者证属虚热,伴啼声尖锐,睡中时作惊惕者证属惊邪乘心。
(二)分型问诊
1.脾脏虚寒
问诊:夜啼不安,哭声低微,午夜后为著、睡喜伏卧,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
治法:温脾散寒,方用乌药散加减.食少便溃者,加茯苓,白术;四肢不温者,加附子、干姜、党参。
2.心经积热
问诊:夜间啼哭,哭声响亮,常见于午夜前,睡喜仰卧,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尿赤便秘。
治法:清心导赤,泄火安神。方用导赤散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厚朴;烦躁不安者,加山栀、黄连。
3.阴虚血亏
问诊:夜啼不宁,啼声嘶哑,泪少,虚烦少眠,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治法:滋阴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口干舌燥者,加花粉、葛根;虚烦不眠者,加菖蒲、龙骨。
4.猝受惊恐
问诊:暴受惊热,睡中时作惊惕而夜啼,啼声尖锐,时急时缓,喜偎母怀,精神不安,面色青白。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夜啼问诊 小儿夜啼 温脾散寒 清心泄火 养阴清热 安神镇惊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感冒的问诊 下一篇: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问诊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