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对望色的论述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外在局部的病变,如面、舌体等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正如《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而在望诊中以望色为主,因“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可见,颜面之色与目之神气皆为脏腑经脉精气汇聚之处,也是其精气盛衰、功能强弱最集中、最显著的外在征象。因此,通过察色也就可以测知脏腑精气之常与变。
颜面之色
颜面之色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常色指正常人的面色,光明润泽,含蓄而不显露,这是有神气、有胃气的表现,提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但这种常色会随禀赋不同、地域差异、工作环境不同、情绪、运动、日晒等因素而有偏红、偏白、偏黑、偏黄的差别,但只要不失明润含蓄的特征,就属常色。我国大多数民族属黄色人种,底色为黄色,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云:“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能死。”指出观察面色,只要面色为黄色,目色为其他任何颜色均可以存活,同时也说明了胃气的重要性。
而临床察证,察的是不正常之色,即病色。病色则有善恶之分。所谓善色,指色光明润泽,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如《素问·五脏生成》云:“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所谓恶色,即指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阴证。如《素问·五脏生成》云:“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不欲如赭,不欲如盐,不欲如兰,不欲如黄土,不欲如地苍。”以上均为对恶色很形象的描述,其病预后多凶险。
此外,《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以具体实物的颜色作对比,形象化地阐明了依五色来判断五脏精气盛衰及五色“欲”与“不欲”的要点。欲:指五种颜色中,无论哪种颜色,当以明润光泽、含蓄不露为善、为顺,说明五脏精气、经脉气血未衰,或衰之不甚,患病尚轻,预后不良;不欲,言五色无论哪种颜色,若枯槁晦暗、彰然外露为恶、为逆,说明五脏精气、经脉气血衰败,主病甚重,预后不良。一旦五脏精华毕露、浮越于外、毫无含蓄,则为坏象。显示胃气衰绝而五脏衰败,真气外泄,是疾病趋向死亡的先兆,后人谓之“真脏色”,多表现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故经曰:“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色诊部位与脏腑关系
《内经》分别在《灵枢·五色》和《素问·刺热论》中论述色诊部位与脏腑的关系。
《灵枢·五色》中有“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内经 望色 颜面之色 目之神气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