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迎春图》说咀片
清代,四川绵竹(现四川省绵竹市)民间画师黄瑞鹄(1865—1938)历时两年之久,于光绪年间绘制完成《迎春图》。尺幅之间,浓缩再现了古代绵竹报春、迎春和打春的盛况,以及当时的药材交易等商业活动。画卷中460多个熙来攘往的人物栩栩如生,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其中一家店铺门前高高竖起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本号发卖川广道地药材咀片”。“咀片”亦称饮片,是指经过加工处理制成薄片、厚片、斜片、丝状、块状、段状等的药材。制成“咀片”,便于药物的煎煮炮制和运输储备。
所谓“咀”,为古时候药材加工的一种方法,即人用牙齿将药材撕咬成豆粒大小。因此,饮片也称咀片,煎药又称咀药。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云:“古之用药治病,择净口嚼,水煮服之,谓之口咀。”后人对于“咀”之含义有颇多争议,认为不是用牙齿来咬,而是用石臼、刀斧等进行加工。后来,“切”“剉”也成为药材加工的方法,即将药材用重器捣碎、刀具切割和锉末。但“咀片”这一习惯称呼一直沿用下来。
“切”始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有“附子(破)”“生姜(切)”之记载。切药工是一种专门职业,并有等级区分。刀工最佳者为“头刀”,其余依次为二刀、三刀等。切药刀具主要有板刀、片刀和刨刀,尤以建刀、禹州大圆型禹刀、樟树帮小刀和面汉刀最为著名。饮片切制时,或“微水渗”(软化),或“略火烘”(干燥),制作过程规范,炮制水平高超。
切药是一门技术含量十足的活儿,不同的药材,其切法及切出的大小形状亦不尽相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于炮制“天麻蝴蝶片”“黄芪柳叶片”就提出切药要求:“厚朴像盘香,泽泻像铜钱,桂枝不落边,枳实鹦鹉眼,槟榔不烂边”。胡庆余堂有一位名为“石板刨”的切药工,常常根据药性来决定将药材切大或切小。经验丰富的切药工下刀精准,能够将一寸长的白芍切出360片、一个槟榔切出108片、一粒马钱子切出206片、一个蚕豆大小的半夏切50多刀。业界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川蝴蝶双飞片”之说。切药工的“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为了确保药材的纯正度,一般要将剉过的药用磁铁来做吸附清理,防止里面有脱落的金属末。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清末时期,绵竹以其特殊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成为川西重要药材集散地。其时,绵竹县有30余家咀片店铺,经营的“道地川药”主要有川贝母、石斛、麦冬、芍药、半夏、鱼腥草、黄连等;“道地广药”主要有广陈皮、巴戟天、沉香、高良姜、红豆蔻、化橘红、广佛手等,颇为畅销。
历史上,川广两地药材质优效高,多为朝廷贡品。如今,川广两地药材在我国中药材领域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人参状元”翁同龢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