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

半表半里始见于于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时所著之《伤寒论》原文中。
知非少阴也。”此是因发汗复下之,伤津液甚而使病邪传变,不是传于里,而是传于半表半里。这里明确提出半表半里概念,并提出:半表半里分阴阳,阳证为少阳;不属少阴表,亦不属太阴里,而是在两者之间,那即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即厥阴。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谓第148条仲景提出的“半在里半在外”,原本不是半表半里之意,称为半表半里,是成无己注解先提出的,甚至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这是以《内经》释《伤寒》,未能理解经方六经实质的缘故。其实成无己不仅在第148条,而且在第96条、第147条等多处提出半表半里。成无己虽以《内经》注《伤寒》,但这里用八纲注解,是因为明白是张仲景首先提出的半表半里概念,更足证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东汉。

后世注家、经方家都认同《伤寒论》有半表半里概念,如恽铁樵、陆渊雷、陈逊斋、陈慎吾、刘渡舟、胡希恕等。当然,对于半表半里的确切概念尚有争论,如认为半表半里即仅指少阳;少阳在阳明前;少阳谓在表里上下之间等。但随着考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见《岳美中医学文集》)。胡希恕明确提出六经来自八纲,这样半表半里概念越来越明了,渐渐认识到,半表半里是病位概念,非独指少阳,而是在此病位有阴证和阳证的不同,即半表半里阳证者为少阳,半表半里阴证者为厥阴。对此,胡希恕、恽铁樵、陈逊斋等都明确论述。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记载:“当年刘渡舟老师与经方名家陈慎吾先生请教本方的运用时,陈老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又张路玉指出:“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症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瓜蒌石膏,则进而从阴。”阴证机转是什么?从阴从阳是什么?未曾说明,实际在指明六经所属。由应用、认识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显示了我们的先辈在临床应用认识方证的漫长过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由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而来,因津液伤重,由小柴胡汤方证“阴证机转”而来,正是说明,人们先认识到半表半里的阳证,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当即厥阴病。这一认识,是由众多经方家,经过不断临床应用方证和探讨方证所体悟到的。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半表半里  八钢  伤寒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宋本《伤寒论》宜参淳化本        下一篇:仙茅古称婆罗门参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