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杏林文化之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北宋文豪苏轼对庐山奇特瑰丽风光的绝妙写照。数千年来,庐山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且以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和众多美丽的传说让人倾慕。其中,代表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便是从此山产生并传颂至今……
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董奉,与南阳的张仲景、谯郡的华佗齐名,并称为东汉末年“建安三神医”。董奉的事迹在民间被广泛传颂,董奉的杏林精神被业界奉为楷模,庐山杏林被世界视为一方圣地。那么,杏林文化的特征和内涵究竟是什么?作为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杏林之名为世代传颂,究竟何故?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去追寻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轨迹,拨开层层迷雾,将杏林文化的“真面目”呈现在人们眼前。
杏林始祖
董奉,字君异,东汉末年东吴侯官(今福建长乐)人。据史料考证,董奉出生于公元169年,公元204年离家出道行医,经过几年医学实践,名声大振。
据《三国志》记载:“裴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文中的“燮”为七郡总督的绥南中郎将。按当时官吏设置制度,绥南中郎将应有医官服侍。连专职医官都无法治愈士燮的病,遂请董奉施治,可见董奉的医术高超。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称为“医仙”。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专权,军阀割据,战事不断,加之水旱蝗灾连连不绝、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高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大旗,发动了震撼东汉王朝统治根基的著名的“黄巾起义”。作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从黄巾起义军的骨干到成为著名的“医仙”,位列“建安三神医”,说明他饱受起义失败的悲怆之后,以施医疗疾作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他选择交州一带行医安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军阀势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测,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选择庐山为隐居之地。在庐山,董奉施医济世,开创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以及药食同源的杏林园。
杏林遗址
1991年,一支考察组在庐山山南考察,于一墓穴中发现明代和尚、归宗寺主持果清禅师的《重兴归宗田地界址碑记》和有关图刻。碑记和图刻详细记载了董奉杏林、杏坛庵和庵产的情况,指出杏坛庵在陶渊明醉石以东的般若峰下,庵产方圆百里。
又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又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君异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消二万余斛,尚余甚多。”
受救治、接济的纯朴民众把董奉尊崇为消灾救命的“活神仙”。他在庐山隐居数年,每年经其治愈的患者,以其施医的居所为中心向周边延展种植杏树回报救治之恩,因此,庐山脚下皆是杏林范围,大概面积在3000亩以上。。
董奉在庐山遗迹颇多,根据资料和史实可以确定: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称为董奉馆,后在此处又曾建杏坛庵;有后人祭祀的太乙宫、真君庙、太乙观、太乙祥符观等;有伏虎庵,是董奉“虎口取骾”和“虎守杏林”遗址等。
他在庐山所进行的实践和流传的典故,正是人道、医道和天道的结合与体现,“其言循虚,其艺控实”是董奉较为客观的写照,他的事迹感人肺腑,他的恩德泽被后人。
杏林文化
“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现象。杏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来自官方导向、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杏林文化 董奉 杏林始祖 杏林遗址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 下一篇:仙茅古称婆罗门参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