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历史、文学、艺术关系密切
中国医学与历史、文学、艺术向来颇有渊源,中医药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表现自然科学知识的特点,在这个方面得到了突出的反映。中医药的知识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不仅存在于上万种中医药古籍中,而且广泛存在于经、史、子、集各部类古籍中。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诗经》、《楚辞》等,分别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尚书》、《礼记》、《春秋左传》、《战国策》、《管子》、《老子》、《庄子》、《论语》等诸子著作也记载了很多中医理论、养生方法和名医轶事等。其后历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也都有大量的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中国的历史典籍内容丰富,体裁完备,形式多样,其中很多内容与中医药有关。如二十六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考证历代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当时存世的图书典籍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使后人得知当时的学术概貌,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产生和发展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又如,二十六史为名医182人立传,并记载历代的医事和药事制度以及当时与医药有关的人物和事迹。
中国古代医出于儒,医儒相通,尤其宋代以后,儒生多有习医术者,许多文学成就很高的文人墨客具备相当的医学知识,如柳宗元、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文学上都有较高造诣,如陶弘景、朱丹溪、傅山等;甚至两种身份合而为一,难以分离,如宋代的地方医学教育,即以现任官员中精通医术与文章者兼任医学教师。所以,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散曲、小说笔记等,都蕴含着大量的医药学知识,其内容或吟咏疾病,剖析病因;或抨击医弊,警戒后人;或药名联句,唱和成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通晓医药,其诗作多有描写医药疾病者。明清两朝,是中医药发展的巅峰时期,同时也是小说兴起和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小说,如四大名著以及《儒林外史》、《镜花缘》、《聊斋志异》等,对中医药文化有大量的描写。以《红楼梦》为例,据统计,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方剂45首,中药125味,西药3种。现代文学对中医药的描写也有不少,典型的如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医药的理论、诊法、病症、药物、方剂、针灸、气功、养生、医药著作与人物等方面都有较为细致的描写。许多医学著作也极富文学色彩,具有中国特色的诗词歌赋体裁,在脉学、药学、方剂、针灸及各科医学著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医学入门四书《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分别采用了三言、四言、七言诗歌体和赋体。针灸学对歌赋体运用更多,如《杂病穴法歌》、《肘后歌》、《玉龙歌》《胜玉歌》、《补泻雪心歌》等。此外,临床各科著作也有用歌赋体写成的,其中《目经大成》不仅运用了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还用了大量的词牌,因此颇具特色。大量地采用歌赋体裁用以解说中医药各科知识,使诗歌和医理互融,于是枯燥的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各科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读起来生动有趣,从而帮助读者熟读和记忆。现当代也有不少医家文采斐然,如任应秋《任应秋医文集》、裘沛然《剑风楼诗文钞》、邓铁涛《铁涛医话》、张灿玾《琴石书屋医余吟草》等,或医或文,亦医亦文,颇见儒医本色。
中国传统的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中医药也有密切的关联。如体现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要素——旋律和节奏的“和”与“节”的思想,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和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和”的思想对儒、释、道各家学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和”的崇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和”的思想还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药 书法 医学 方剂 名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医古文中常见偏义复词 下一篇:仙茅古称婆罗门参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