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渐干燥,饮食养生有讲究
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了它的统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处暑以后真正转入秋季。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这段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处暑后,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白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活跃。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秋乏”之象。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是我国的长江以北地区。冷空气来临时,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雨后太阳一出,空气又会逐渐干燥,而且秋季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这些气候变化不很适应。
处暑后气候逐渐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之主气,燥热耗气伤阴。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干等症。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可以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进入秋季后,人体进入一个生理的休整阶段,一些在夏季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而处暑期间,我国南方却暑湿较重,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也容易感到疲乏。此时应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能健脾化湿的食物,适当做一些运动,并且可以适度延长一些睡眠的时间。
传统医学认为,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为迎接冬季做准备。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胃肠开始蠕动,然后如厕,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这样可能会使水液停滞,而致湿邪困脾。
粥为暑后第一佳品,每天若能喝些温热的粥,不失为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喝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养生粥中的佳品。
处暑食俗
1、吃鸭子。处暑之后,秋意虽然渐浓,但白天仍然较热,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因其味甘性凉。北京人通常在处暑当日,就会到店里去买只烤鸭来吃。南京人的麻鸭最为抢手,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会去熟食店买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儿,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
2、饮药茶。处暑期间,温州地区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他们先去药店配制药方,通常使用的药材有银花、菊花、山枝子、黄芩、板蓝根、沙参、玉竹、龙梨叶、冬麦、雪耳、棉茵陈、土茯苓、蜂蜜等,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此食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处暑过后天转凉,睡眠饮食防秋燥 下一篇:白露天高云淡日,此时“食白”正当时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