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三好”安脏腑 养生先修德
唐宋,1940年出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医系主任等职。兼任河南省中医药协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会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卫生经济研究会理事。他长期从事教学、临床、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
唐宋教授在养生上追求“道法自然”,重视肝脾等脏腑功能,在生活上他把“三好”——心情好、吃饭好、活动好,作为保健的准则。
知足常乐 注重肝气条达
唐宋教授经常说,心情好,肝气畅达,气的升降出入和谐,五脏安和,健康就有保障。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情志舒畅,就是这个道理。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就要多和群众沟通交流,倾述烦恼,心情自然就好了。对于过往事情,唐宋教授也淡然处之。他常说,人生在世,酸甜苦辣的往事很多,但要多回顾“甜”,“酸、辣、苦” 就不再回味了,所以自己总感到很知足,无论是退休前的工作,还是退休后的生活,还是对于家庭和孩子,他都非常满意和知足。俗话说得好,“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知足常乐”是保持好心情的法宝。
食饮简杂 重视后天之本
唐宋教授十分重视脾胃强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运化无权,导致水湿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出现痰咳、水肿、肥胖等症。湿性重浊黏滞,致病缠绵难愈。唐宋教授在临床上特别注意防湿邪。他建议可多服用薏苡仁粥、山药粥等以健脾利湿。如果湿邪重的话,可在饭前半小时喝藿香正气水。他常告诫学生“除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治湿不利尿,非其治也;治湿不理气,非其治也”,他还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治湿不温阳,非其治也”的理论。临床从健脾、利尿、理气、温阳4个角度防治湿邪。唐宋教授平时特别爱喝水,并且是喝白开水,小口频饮,促进机体排湿祛邪。
为了保护好胃肠功能。唐宋教授常保持吃饭八成饱,并且每周有1~2次晚上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或喝牛奶。唐宋教授吃饭不挑食,什么都吃,什么都能吃,不强求每天荤多少,素多少,水果多少。他掌握一个原则:“吃什么都要可少不可多”。唐宋教授强调饮酒要适量,决不要多饮,以防助湿,以每周1~2次、每次50~60克为宜。
修德养性 心身双修并重
唐宋教授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对病人和善亲切。有些病人有病时,流露出无助、抑郁、烦躁等情绪,唐宋教授总是耐心、细致、周到地诊治,用很多的时间去和他们沟通,开导他们。唐宋教授常说,养生以修德为首务,修德则以修心为中心,《黄帝内经·太素》记载:“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孙思邈认为养性就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平时多读书、读好书,豁达开朗,乐善好施,以奉献为荣,以助人为乐,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愁容满面,追求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健康长寿。唐宋教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坚持锻炼 保持身脑不闲
唐宋教授坚持积极锻炼。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习练八段锦或太极拳40分钟,坚持了十余年,从未间断。虽然退休了,他每周仍然坚持出3天门诊,还要参加学院和社会方面的工作,看材料、备课、讲课。为了减缓大脑的自然衰老,唐教授喜欢背诵《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文和方剂歌诀,经常大声背诵。空闲时,在家常做些家务,如买菜、做饭等,并认为这是锻炼脑和身体的好机会,这样才能保持身脑不闲,身脑不老。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马寅初 长寿需要内养外练 下一篇:学学苏东坡的减压之道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