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原文说明六腑及膻中功能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是处理事物不偏不倚,含有准确之意。 “决断”即决定判断。胆在精神意识方面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素问·奇病论》说:“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说明肝主谋虑还须胆作出决断。诚如张景岳所说:“胆附于肝,相互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肛互济,勇敢乃成。”肝与胆的功能相互结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才有正常的表现。如果肝胆功能不协调或者胆气虚,则会发生病变。如《素问·奇痈论》说:“此人者,数谍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丽口为之苦。”这不仅说明了肝胆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因胆病而导致“谋虑不决”的征象,便是胆失去“决断”本能的具体表现。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所谓“受盛”是承受之意,也就是说小肠居于胃下,丽接受胃中之水谷。“化物”即消化饮食物,分别清浊之意。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承接胃所腐熟的水谷,再进一步加以消化,把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清”的部分)吸收后,通过脾运转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同时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后的糟粕(“浊”的部分)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滓秽归于大肠而排出体外,以完成其“化物”的使命。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所谓“传道”即传化输送之意。也就是说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吸收部分水液后,使之变化为粪便,最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变化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律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谓“州都”即水液会聚之处。“津波”,此处指小便。“气化”指阳气对水液的蒸化作用。膀胱是水液贮存的地方。水液经肾气化以后,剩余水分及废料流入膀胱,待贮留到一定量时,再由膀胱排出休外。膀胱的这种功能必依赖于肾阳的作用,贮留水液是肾阳的固摄作用,排泄小便是肾阳的气化功能,即肾的“开”、“阖”作用。肾阳的一开一剧,控制着尿液下注膀胱使之贮存而不外溢,贮存到一定程度又能及时排泄;如开阖失司,可引起“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的病理变化。
“三焦者,决演之官,水道出焉。”所谓“决”是通之意。“溃”是沟渠水道之意,形容水浊不断地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状态。三焦为六腑之一,因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三焦能沟通上下,导水下流,好象治理河道的河督,所以叫“决演之官”。三焦通利水液,不使它泛滥外溢和潴留为患,所以说:“水道出焉。”由此看出,三焦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为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指心包络)是心主的富城,好似君主的臣使,能代心行令。心志为喜,心所喜乐,必然由膻中传出,所以说;“喜乐出焉”。但必须明白喜乐并非膻中发出,而是膻中传出心的“喜乐”;膻中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后世温病学说中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等理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内经》、《难经》论述切脉独取寸口原理 下一篇:以《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原文阐述五脏与神、魂、魄、精、营的相互联系?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