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疾病常用的内治法
儿科疾病常月j的内治法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食导滞、安蛔驱虫、平肝熄风,化痰通窍,安神镇惊、补脾健胃、培元补肾、回阳救逆等十法。
疏风解表法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疏松,卫外机能不固,最容易感受外邪。因此,疏风解表,使邪从汗解,便成为治疗儿科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但由于病邪性质的不同,解表方法又有所差异,如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j外感风热宜辛凉解表。又因小儿外感,邪多犯肺,常兼喘咳痰多之证,所以疏风解表法,又常与止咳平喘法同施。
清热解毒法
小儿患病之后,由于热邪蕴积,容易出现邪毒内盛的证候,所以清热解毒法,在儿科疾病中应用较广。根据邪热的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的不同,具体方法又有所区别。如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者,应清热透邪I邪热闭肺者,应清热宣肺,热在阳明者,应清热生津;湿热化火、湿热留恋之证,应清热化湿;热入营血,应清热凉血,若火邪炽盛,又应解毒泻热。
消食导滞法
小儿脾胃薄弱,易被乳食所伤,导致消化不良,饮食停滞,轻者呕恶厌食,重者腹泄、疳积。因此,消食导滞也是治疗小儿疾病的一大重要方法。
安蛔驱虫法
小儿不懂卫生,在玩弄泥土脏物之后,往往没有洗手,即抓取食物I或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有吮指不良习惯,所以小儿易于感染虫卵而患肠寄生虫病。使得脾胃功能受损,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只要驱除寄生虫,则诸证自除。所以安蛔驱虫法也是治疗儿科疾病的常用方法。
平肝熄风法
小儿“肝常有余”,因此不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邪气都易从火化。火盛则生风,风火相煽,则出现高热、抽搐、痉厥等证。所以平肝熄风一法为儿科所常用。
化痰通窍法
小儿患病,由于邪气的猖獗,易致毒热内盛,灼津成痰。如果痰热壅盛,秽浊内闭,常可阻塞气机,上蒙清窍,从而出现痰鸣气粗,神志昏迷。当此危急时刻,应及时用化痰通窍法。如属痰热内闭,应清热化痰通窍,如属秽浊内郁,应辟秽化浊通窍。
安神镇惊法
小儿神气未充,情志怯弱,突闻异声,乍见异物,或落空跌仆,突受惊吓,都可引起神志不安,甚至发生其它病证。因此,安神镇惊也是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补脾健胃法
小儿脾胃薄弱,所谓“脾常不足”、“谷少胃薄”。甚至因脾胃不健,生化之源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所以补脾健胃也是儿科常用的治法之一。
培元补肾法
小儿由于先天不足,肾气亏虚的,多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能引起种种疾病。有的小儿在患其它疾病以后,由于影响到肾,使肾气虚弱,而引起鸡胸、龟背,解颅等病。故培元补肾法也为儿科所常用的一大方法。
回阳救逆法
小儿稚阳未充,抗病能力较差,无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还是误用攻伐、过用寒凉,都易损伤真元,造成阳气亏损,甚至真阳暴脱。所以在儿科中一些危重病儿常用回阳救逆法来抢救。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如何看小儿是否健康无病 下一篇:小儿按诊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