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痫病因病机
《普济方·热痫》中记载:热痫者,由血气不和,内有积热之所致也。凡小儿骨体轻软,肠胃细微,易为伤动。若乳食不常,脏腑壅滞,温搐生热,不得宣通,热极甚者则发痫也。又心神多不宁,将养过温,内生邪热多,所以惊甚者变成诸痫。强调说明由小儿本身“血气不和”、“肠胃细微”、“心神多不宁”,加之护理不当,乳食失常,将养过温,而生内热。热甚可以生痫,热甚可以生惊,惊甚也生痫。另外外感时疫温毒,内蕴脏腑经络,久失清解也可导致热痫。
热痫的特点
1、有明显可查的时疫毒感染史,并发生过抽搐。
2、发作前有外感因素或内热炽盛的表现,如大便干结、五心烦热、口舌生疮。
3、伴随症状:口渴欲饮,烦躁不安,便干尿赤,睡眠不安,头目眩晕,鼻齿出血。
4、脉舌表现:脉或数或弦或滑,或兼而有之,舌质红绛,舌苔黄或黑干。
热痫的证型分类
1、痰与热结
临床表现:面红耳赤,身热气粗,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直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时作时止,神疲乏力。平素兼见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咳嗽不爽,口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豁痰,平肝熄风。
《巢氏病源》有“风痫、惊痫、食痫”之名,后世医家因之,见其发作突然,眼翻肢搐,故多从风立论。痫发之际,“风”症虽重,然片刻即退,未治其风而风已息息,与乙脑、破伤风等病搐搦持续者有别。而心烦梦扰、夜啼、惊悸、筋骨酸疼、目中冒火、口苦、痰多、纳差、胸脘痞闷等痰热内郁之症,虽醒后仍长期存在,且脉多滑数,舌赤苔黄,故谓痰与热乃此病之本。有个别幼儿,因受惊而发病,或感受外邪发热,或伤于饮食,皆能诱发,均属其诱因。
2、胆火旺者
临床表现:平素懊恼心烦,夜寐不安,遇事则急躁,独处则郁郁不乐,时作太息,口苦咽干,溺赤例实,脉弦大而数,舌边尖红,苔薄微黄。
胆火盛证见两眼发直,口吐白沫,肢体抽动,平时性情急躁,脉弦滑。治法:平肝熄风。
3、痰热内蕴,腑气不通
临床上常常见到癫痫患者,有痰热内蕴伴有腑气不通之症。病人每见心烦寐差,面红溲黄,大便不爽或秘结,面部可见两颧、鼻部有红色隐疹。舌苔黄腻,脉滑数。
此宜泻热降浊、通腑利气。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