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思想和实践
这一评价表明,刘少奇不仅把中医药学视作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充分认识到了中医学在世界医疗体系中的应有地位,科学地预见了中医药学必将走向世界的光明前景。
具体指导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对中医学的科学认识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卫生事业的迫切需要,刘少奇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不仅从宏观上提出了一些根本措施,还在具体工作中给予了持续不断的指导。
其一,主张中西医互相学习。
刘少奇一贯主张中西医要互相学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利于中医学、现代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学,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孙隆椿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上册,第568页)
1959年11月,刘少奇在与许佩珉等人谈话时也说到“传统的中医药学要与近现代科学相结合,才能得到发展”。(刘振德:《我为少奇当秘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127页)
1964年1月,刘少奇在向阿尔巴尼亚卫生代表团介绍中医学时再次阐述了他关于中医应该学习西医的看法。他说:“中国原来就有自己的医学,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中国医学有它的特点。当然,传统医学如果没有和近代科学结合,要进一步发展,是相当困难的。”(《缅怀刘少奇》,第294~295页)
与此同时,刘少奇也主张西医要学习中医。在致成秉真的信中他曾指出:中医“有不少的东西现在还是值得西医来学习的,……中药也有很多已在西医中采用,以后,还会有些要加采用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第507页)
1954年6月,刘少奇又明确提出要大力组织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工作,以“培养造就一批既懂西医又懂中医的高级人才,组成一支有志于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队伍”。(孙隆椿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上册,第567页)
1956年3月,刘少奇在听取卫生部工作汇报时又感慨地说:“中西医互相都不懂,盲目反对就好似自己人打自己人。目前不要互相批评。要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的运动,在全国应组织三千名青年医师在职学习中医。”(《刘少奇年谱》下卷,第362页)
在此前后,他还对如何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主张要“对西医学习研究中医有成绩、有贡献的人予以奖励,提高职别”(孙隆椿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上册,第567页),“把西医里面有经验的老教授请来参加中医的研究、整理和提高工作”(《刘少奇年谱》下卷,第385页)。他还提出了此后长时期内指导“西学中”工作的十二字方针——“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
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中西医互相学习的号召,得到了我国医学界的热烈响应。从1950年始,卫生部就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中医进修工作,各地中医进修较多的是学习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西医课程。
1953年11月,中华医学会邀集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等名老中医和西医、针灸等方面专家40余人成立了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
1955年12月,新成立的中医研究院开始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首批招收了西医院校毕业生和青壮年西医学员76人。随后卫生部又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举办了6个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计有303名西医师或西医院校毕业生参加学习。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各地普遍举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首届中医肿瘤原创思维与临床经验论坛举行 下一篇:“中医关怀计划”服务博茨瓦纳华侨华人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