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它汇集了中华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形神统一的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以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同时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古代儒、释、道等诸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医文化特色。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理念,“通变”、“和合”的整体思维,还是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修养等,在中医理法方药中都有着鲜活的体现。中医的哲学思维以天人合一、形神统一为核心,强调人体内部、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以阴阳平衡为理论基础的人体动态平衡观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竭”,疾病的发生是阴阳“两者不和”所致,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达到“阴平阳秘”的人体平衡状态。
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黄帝内经》把中华文化应用于认识健康与疾病,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的许多理念受《周易》影响,并逐步融入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吸收了自然科学成果,逐渐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有关医德的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主中庸、倡中和”、“仁者寿”的理念,形成中医道德养生文化;中医学许多养生方法、技术和丸散膏丹的炮制又与佛家、道家文化密切相关。佛家“禅定”,道家“道法自然”、“恬淡虚无”与重视“精、气、神”的练气、保精、存神的养生方法以及倡导内丹(静功)、导引(动功)等促进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其诊治疾病体现了整体思维、辨证思维与中和思维。可以说,历代中医名著的问世与重要中医理论的形成,既汲取当代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又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
中医学史上,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这其中,既有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学大家,也有许多著名的跨文化学者。如亦道亦医者葛洪、孙思邈,亦僧亦医者鉴真、慎柔,亦儒亦医者朱丹溪、陈修园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诊疗技术与中医理论的时代创新,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与中华优秀文化水乳交融,从医家到病人,从养生到治病,从理论到实践,历史上形成了广泛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共识,使其经几千年历史而不衰。因此,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必须重视发挥中医这一载体的特殊作用。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早期干预的个体化诊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的呼声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医越发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追求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智慧,彰显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日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弘扬中医文化,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中医,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承中创新。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科学推广中医知识,提高社会对中医知识的认知度,还要采取民众看得见、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中医专家走基层、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通过为广大民众普及中医防病治病知识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 中华文明 治疗艺术 中医文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广西桂林召开中医院院长例会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医改重点工作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