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要突出特色与人才优势
近日,见到《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的《马有度:中医进化生机勃勃》一文,引起笔者的深入思考。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目前的发展却面临一些难题甚至是危机。如一方面政府发展中医药的方针十分明确、目标十分远大,但是实际执行中却无法完全落实;中医院许多特色治疗制剂和治疗方法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或收费偏低;“简、便、验、廉”的中医医疗技术和“治未病”措施未得到医保政策的有力支持等。
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许多中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改走所谓中西结合道路甚至直接西化。如何能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应是每个中医院,尤其是管理层必须思考和研究的战略性问题。现笔者结合自己医院的情况,谈谈如何让中医院走好中医路。
发挥优势,降低看病费用
医院克服重重阻力,出台并强力推行“五项制度”:住院病人总费用控制制度、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比例控制制度、部分单病种费用包干制度、特殊检查预审制度、贵重药品使用审批制度。五管齐下阻击大处方、滥用抗生素和过度检查,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大力提倡并鼓励使用中医中药,建立了对中医辨证施治率、中医药治疗参与率、中药饮片使用率等指标的考核激励机制,将中药饮片纳入科室收入,与收入分配直接挂钩。积极采用了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了穴位注射、小针刀、针刺、蜡疗、熏洗、推拿、手法复位等各种中医诊疗技术项目210种,采用中药饮品400余种。住院病人中药汤剂参与治疗率达到93.56%,门诊病人中药汤剂参予治疗费率达到75%,全院中医非药物治疗率达23%,中医药治疗的费用低、疗效好,不仅受到了患者的广泛赞誉,也真正做到了让中医药的“简、便、验、廉”服务于广大患者。
重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我们坚持中医为立院之本,重视人才培养,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办法和创新模式,不断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在重视和引进中医优秀人才的同时,医院注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完善医院各专业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重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学术继承人培养,明确了重庆市级、永川区级名中医专家指导教师及继承人;聘请市级名中医、重点学(专)科学术带头人指导查房和举办学术讲座;积极争取并建成“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王辉武传承工作室”,在名老中医的带领下,对工作室成员进行重点培养,系统整理、研究、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传承型人才队伍,逐步增强中青年队伍的信心。
鼓励中医人员坚持走中医路
医院出台专门规定,对坚持走纯中医道路不动摇的人员,先给予连续三年特殊鼓励政策,保证他们的跟师时间,并享受不低于全院平均奖金的待遇,并且对其实施优先进修、优先晋级、优先评优“三优先”扶持政策。
创品牌科室,走中医特色之路
坚持“中医特色吸引病人,综合实力留住病人”的发展思路,以国家重点专科和市级重点专科建设为切入点,把重点专科建设和特色专科建设作为医院“名医、名科、名院”战略的重点工程来抓。制订专科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出了重点科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点打造中医特色专科针灸推拿科、骨伤科、耳鼻喉科、肛肠科、妇科等科室,在人才配备、设备设施投入、科研立项、对外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力争达到市内领先水平,从而带动一般临床科室的发展。
医院专门建设“国医馆”、“名医堂”、“中医馆”,将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骨科等中医诊室进行整合,与针灸推拿科、治未病中心一起形成三大中医特色区域,切实发挥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方面的作用。重视本院制剂的开发,先后研制了30余种内服外用特色中药制剂,在保持中医“简、便、廉、验”特点的前提下,丰富了治疗手段,更突出了中医特色。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莫让伪劣饮片害了中医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医改重点工作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