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应重视中医食疗文化
中医食疗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克服疾病,战胜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可以说是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两种文化精华融会贯通的产物。
历史悠久的食疗文化迎来机遇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到发现了火开始熟食,从采集渔猎的时代到原始农牧业得到发展的原始公社氏族时期,先民们不断经历着寻找食物,与疾病、野兽及自然界灾害抗争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许多日常食物具有某些超越了食物意义的功能。如吃了某种食物后有些疾病的症状能够得到缓解,有些疾病甚至可以不再发生。人们将这样的生活实践代代相传积累了下来,药食同源的文化逐渐萌芽了。
西周时代设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医师下分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馐、百酱、八珍之齐。”食疗的最早基础就是在《周礼》时代奠定的。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提高,到了唐代集其大成出现专著,形成了专科,在宋、元、明、清时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为食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了历代医学家的创造、收集、整理、锤炼,隋唐时代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编著了第一部食疗专篇《千金要方·食治篇》,而后由他的弟子孟诜编撰出了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堪称以前饮食疗法之大成,它的问世,确立了比较完善而系统的食疗学科。在元代,皇家饮膳太医忽思慧全面总结了元代以前的药膳和饮食疗法,综合蒙汉及少数民族的食品内容,完成了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饮食养生专著——《饮膳正要》。《饮膳正要》从健康人的饮食方面立论编著,它的问世,是中医食疗食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食疗文化的成熟和高度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文化渐渐与国际接轨,使医药产业实现了现代化。西医诊断精确、疗效快,很快被广大群众接受。但是由于西医设备和西药价格昂贵,再加上西药主要是化学合成品,副作用大,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日渐增多,所以连美国也在大力开展以自然疗法为特点的中医药研究。因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医食疗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以中医为基础的饮食保健品产业大有发展前景。
借食疗发展中医院特色
医院结合专科专病建设,制订中医食疗药膳谱,指导临床辨证施膳。如各种糖尿病药膳、骨质疏松羹、玉竹猪肺汤等;制作主食药膳,如糖尿病馒头、胃炎馒头、灵芝面等,作为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并作为地厅级以上课题立题研究,临床疗效均得到肯定。还紧密结合临床开展药膳膏方,如秋梨膏、安神膏、更年康膏、润肠通便膏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医院从预防保健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配制新鲜草药饮剂,如鲜鱼腥草饮、玉竹木瓜饮、枸杞芡实饮等;以及自酿药酒如黄精枸杞酒、灵芝酒等,在社区居民中宣传普及使用,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医院将中医食疗文化融入福州当地民俗文化。如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孝敬父母。医院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制作中药保健拗九粥,为老人送去健康与爱心。还将中医食疗文化融入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配制端午安康茶,避免吃粽子带来的诸多不适;中秋节推出中秋清热消食饮,防治因过食月饼所致的胃热内盛及消化不良;春节还推出系列保健药膳,如和胃降火花茶、火锅调味品、清煮活虾海鲜料、绿色植物卤味包等,让百姓过个健康年。群众在香香甜甜、快快乐乐之中接收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也间接树立了中医药的品牌效应。在新医改的形势下,中医院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食疗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并且把这种优势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变成真正能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中医规范化应与个性化统一 下一篇:中医现代化不等于西化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