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探究中借鉴叙事探究
叙事探究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讲述个体的生活故事,描述个体的日常生活,进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作为理解经验的一种方法,紧紧抓住人类经验的情境性、时间性、主观性等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置身故事、撰写现场文本、撰写研究文本使经验呈现意义的探究过程,由研究者与参考者共同构建,从特定的角度去理解、诠释特定的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它一方面使研究者通过叙事展现生活和感受的真实,从而使学科研究与真实的实践经验形成内在的关联;另一方面又使叙事提升为学科经验的意义探索,因此叙事探究所涉及的不再是经验的表述,而是经验的本质,以便通过叙事研究提供一种经验的理论方式。因此,叙事探究也是实践者(包括读者)以经验方式对理论进行“自下而上”参与式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叙事探究”充分尊重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更好呈现乃至穿透经验的语言方式或理论方式,因此对于弥合学术界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间人为的隔离,更好地理解身边的现象和意义世界,提供了更为灵活、多元的视角和方法。
在中医理论探究中借鉴叙事探究,一则可更好诠释中医实践经验的意义,探索一种开放式的理论方式。中医叙事探究更加契合中医实践过程的个性和复杂性特点,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有时会比系统的理论更具解释力度,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新的理论方式。《黄帝内经》通过对黄帝和岐伯等人的交流进行描述,呈现医家对特定中医经验所蕴含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使后学能够从中体会中医理论和实践、建构自己的概念理解,不失为早期中医叙事探究的范本。历代医家的医案医话也因带有一定的叙事风格因而成为中医理论和思维传承、医家相互学习借鉴的重要形式。二则可更好地发掘中医经验的人文内涵,呈现中医“人学”的现实意义。由于人文现象具有一次性、不可原本复制、彼此不一致或冲突、不排除主观性等特点,因此靠量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常常顾此失彼,而中医叙事探究则长于理解医患行为、医生经验,能够研究、表达和解释特定的医患的主体感受、行为的内在意义,因而对于理解和探究中医的人文内涵,使理论研究具有“人学”意义有所裨益。三是可更丰富地留存中医经验的探究史料,为后世传承和研究提供依据。中医的一部分知识能够融入科学路径,而更多具有实践性和有效性的知识则汇入了浩淼历史经验之中,这些内容或有效有“理”或有效无“理”,常常包含更详细、更丰富的对医学经验的思考和解释。叙事探究的开展以其真实的情境性、互动的开放性、参与者“人”的在场性,或可为后人留下更为丰满的中医史料、理论养分。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理论探究 借鉴叙事 叙事探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立足主体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 下一篇:中医现代化不等于西化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